时评:事业单位改革更要强化政府责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8 03:40 来源: 证券时报网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由新华社对社会正式公布。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整体思路框架和改革的时间表,其中,5年内事业单位将剥离行政和生产经营的职能,而其公益服务职能将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然而,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存在着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能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且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事实上,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试点和探索了整整20年,但由于根深蒂固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加之改革的时机、手段、策略和步骤存在问题,致使事业单位改革这么多年来一直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回归。如今这份事业单位改革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兼具的指导意见与公众正式见面,无疑喻示着对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在带来震动的同时,自然也会激发公众参与改革的热情。
纵观这份改革文件,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主导理念仍然沿袭了以往“剥离两头,留下中坚”的总体思路,即剥离非公益组织使之划归行政机构或转化为企业,强化中坚力量的“公益”属性,“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这样的改革思路无疑是理性而积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要防止改革做成一道简单的“减法”题(甩包袱)。
在笔者看来,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在事业单位中建立更规范的责效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而不是简单地削减单位、人员和经费。一些组织即便是脱去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外衣”,也不代表剥离其公益属性,将之完全推向市场。比如公用事业领域,虽然这一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早已实现市场化运行,但依赖于政府的监管和财政的补贴才保证了产品价格的公益性,如果一旦政府撒手不管,旧体制下本来就不强的公共服务功能,很快就会趋于瓦解,转而逐渐成为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利益集团,引发更深层次的公共问题。
也就是说,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剥离两头”的市场化要把握好一个度,即只能是部分的、可控的“市场化”,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供给水平为目标,采用逐步推进的市场化手段,政府的责任和财政的投入更不能淡化。
另一方面,“留下中坚”——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强化政府责任的问题。在现实语境下,要想强化“中坚力量”的公益属性,仅仅是确保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编制和财政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再譬如公立医院,在过度市场化的医改背景下,时下很多公立医院已经患上了“逐利病”,彻底转变为市场主体或者纯商业性机构。政府投入的减少导致了公立医院的“蜕变”,要扭转这种困局起码要大幅提高公共财政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这是一个基础。教育亦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事业单位的改革还取决和受制于“医改”和“教改”,其难度之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减法”而是一道“加法”题,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在社会事业上的各项财政投入的系统工程,不是减少多少事业单位和“事业人”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