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挥霍过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6 16:18 来源: 赢周刊丁力:企业家可做减法对抗经济不景气
在高成本运营时期,面临生产成本、人力成本和融资成本以及环境资源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在2012年中小企业服务年·广州中小企业服务活动启动会上,广东省社科院教授、广东省南方民营企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力对此进行了解读。
□赢周刊记者 陈纯丽 文/图
国际经济短期内难以恢复
赢周刊: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国际经济走势如何?
丁力:企业接下来无论是创新也好,融资也好,专利也好,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就是往哪儿创新,以什么样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创新点,这就涉及对未来的预测。
从国际形势看,2008年我就讲过,这场危机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当时我提出了“三冬”理论,即这场危机的走势很可能是“初冬—寒冬—严冬”。很多人对“三冬”的预测不以为然,说要有信心,因为信心比黄金还贵。现在(看来)很不幸被我言中了,目前看起来似乎还没到达严冬,还只是到达寒冬,换句话说,未来三到五年全球经济形势可能不会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会很快见底反弹。
美联储最近发出声明,未来5年美国的利率将维持在低位不变,这说明美联储对美国这个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并不是很乐观,因为利率的高低很能反映政府和民间对未来经济的基本判断。我们最近一两年还看不到全球经济很快恢复到前几年的状态(的可能性)。
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挥霍过度
赢周刊:那么国内经济走势又如何?
丁力:国内形势很快将进入低增长、至少中等通胀水平的发展阶段。今年“两会”我们已获得一个明确的信息,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5%。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领导的讲话里面从来没有低于8%,“保8”是我们的底线,但这次是有意识地突破了8%。
赢周刊:7.5%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丁力:中央明确放出这样的信号,说明速度不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中国是一个人口红利大国,由于还有很多年轻人从农村走出来,所以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新增就业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济的增长速度适当高一点也有其道理。
7.5%到底是放什么信号?开车速度慢是驾驶员主动踩刹车的结果,因为要拐弯,要减速(以)保证安全,“两会”已经放出这样的信号。但我更担心的是,车没有油了,这样速度也会变慢;而且这个更可怕,因为没有油了,你想它再快起来,也快不起来。
赢周刊:您担心“车没有油了”的依据是什么?
丁力:这和我们企业目前遇到的困境有关。人民币不断升值加上国内的通胀、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带来营商成本的迅速递增,以及政府要保护弱势群体、提高劳动力的最低工资等各种因素导致中国原来在国际市场竞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迅速消散蒸发,而这种优势消失蒸发本来是希望通过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来实现动力的更替。
我们不能对中国的比较优势挥霍过度,因为要形成自主创新的竞争优势,不是一两年就能实现。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升级转型差不多用了30年时间,十年培育、十年成长、十年收获。我们不能太心急,政府领导对自主创新可以说是铆足了劲,但有时候客观现实不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真正的动力不足,很可能来自于我们对过去习以为常的、不是太珍惜的传统比较优势挥霍浪费得太厉害。
中小企宜节衣缩食抱团取暖
赢周刊: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该怎么应对?
丁力:冬天来了,节衣缩食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当市场需求减少时,相对应的生产规模要作出调整,劳动力也要减少。我从不认为一个企业家只能永远往前冲,该进则进,该退就退。企业不能专做加法而不做减法,减法是经济不景气之下的正确选择。适当的节衣缩食,收缩战线是我给中小企业的第一个忠告。
但守并不是唯一办法,还有一个(办法)是抱团取暖。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讲,最大的问题是冬天来了势单力薄。转型升级面临三大难,第一是创新难,投入少了不见成效,投入多了扛不住;第二是创新所需要的市场往往不掌握在中小企业手上。大企业有能力搞品牌,但小企业没有钱,大企业有能力搞自主的销售渠道,小企业没有;第三难就是融资难,银行就是“大野狼”,在全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日进斗金。银行掌握着中国的命脉血液,这个关不打通,对中小企业是不利的。
国有企业表现都不好,“国进民退”也是中小企业度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的国有企业太让人失望了,本来是赚到钱大家都有好处,现在是赚到钱部分人享受到好处,亏了大家有份。实际上国有企业无需退出,而只要把国有资产的租金交出来,然后把这部分租金用来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相反,民营企业也要学会多多使用国有的生产资料,但使用了就要买账。经过这样的改革,老百姓会富起来,市场会活起来,中小企业也会转危为安。
借鉴韩国转型升级的三步经验
赢周刊:那么企业如何抱团取暖?如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这三大问题?
丁力:这可以看看他山之石。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们现在差不多。韩国转型后的国际竞争力让人刮目相看,无论是汽车还是电子产品,都很有竞争力。
他们怎么做到的?第一,他们的转型不像无头苍蝇那样乱转,转型升级首先要搞明白往哪转。当时韩国成立了两个国家级的研究院,一个是专门研究技术的工业研究院,还有一个是专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经济研究院。这两个研究院的职责是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即当韩国从传统产业走出来后应该往哪走。经过反复调研,他们认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支撑全球经济发展战略性指导产业,是重化工业中的汽车产业。不像我们国家提出的战略新兴产业有9个,到省里是9个,到市里面还是9个。我们要学会瞄准最重要的部位,集中精力去做,而不是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抓不到。
第二,谁来发展汽车产业?当时韩国并没有汽车企业,做出这个选择后,便大力扶持民营经济。这点和我们不同,广州的汽车产业是招商引资,韩国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现代汽车如今满街跑,但这个企业最早是搞纺织服装的,和汽车行业没关系。作为优秀民营企业,国家给了它这样的使命,它也觉得责无旁贷。
但搞汽车工业没有钱怎么办,韩国便以国家信用做担保,解决现代全力自主创新的资金之忧。可以想象,当初现代搞汽车肯定不如广州本田,但为什么现代汽车能成功?这得益于韩国全社会对这个产业的大力支持。韩国发展研究院的院长告诉我,当时他们的汽车制造出来后,外形难看,耗油量又大,性能又差,远不如日本的汽车。但当时韩国政府规定,政府一律不得购买国外的品牌,并鼓励民众购买本土品牌。以现代为代表的(韩国)民营企业也很争气,自主品牌成了韩国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韩国第三个重要经验是,用国内市场支撑企业发展之后,还特别强调政府退出,这在韩国其实也是很艰苦的过程,他们通过民主化运动的推进,把政府这只手牢牢地看住。
中小企业要善于模块化创新
赢周刊:除了韩国模式,日本在转型升级方面有哪些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丁力:我们(中国)企业在创新,日本企业也在创新,我们去日本考察后发现,这两种创新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创新是从头到脚全部自己干,日本的中小企业就只干中小企业的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全由大企业完成。
大企业带着中小企业干,是日本企业创新的一个亮点。日本政府会要求大企业、核心企业必须带着中小企业创新。他们有个概念叫模块化创新,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企业去完成。每个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我们的企业不分大小,都在干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是十个脑袋做同一件事情,人家是十个脑袋做十件事。因此,虽然我们也很努力,但整个社会创新的效率很低。日本人认为中小企业创新要量力而行,并扬自己的长补自己的短。我们在推动企业创新时要学习日本的模块化创新理念,而不能要求企业不分实力强弱都悉数创新,这样会害了很多企业。
社会诚信缺失限制企业发展
赢周刊:学习日本中小企业的创新,其前提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能分工,我们却不行?
丁力: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GDP是上去了,但社会诚信普遍缺失。转型要抱团取暖,平常陌路相逢或者是死对头,怎么抱团取暖?
首先,要信任对方。我帮你做配角,把一个模块做好了,到头来你失信了那我怎么办?现在虽然资金问题很重要,人才问题也很重要,但转型升级、搞自主创新最重要的是社会诚信。没有社会诚信,我们就只能关起门来自己干,低效率地创新。如果把社会诚信问题解决了,便会发现发展空间将比今天大很多倍。
谁让我们缺失社会诚信?那些经过自己的打拼能有所成就的中小企业都很不容易。权力的介入和利益的结合是社会诚信缺失的最重要原因。市场本来是讲公平讲法制的,但因为有权力的介入,诚信基本没得发力。我们的转型实实在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改革问题。
事实上,不少政府部门,如中小企业局已经含辛茹苦,因为凡是能争取的优惠政策都给企业了。
但这些东西还不解能决根本问题,因为转型光靠补贴是不行的。面对这个现实,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中南部一个地方的模式,这是广东当前可以做也必须要做的;即要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自主权,要让企业自己的组织为自己干事。意大利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竞争力却不能小视。他们不是单个企业强大,而是企业的组织强大。意大利模式,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建立经济社会网络体系,作为中小企业打拼的一个平台,而不再是单枪匹马去搞创新、融资以及市场开发。
我们可以学习意大利行业组织在创新方面对企业的分工,打造区域品牌。因为以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企业去销售,销售效果不大,由专业镇类似的区域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才可以弥补中小企业单枪匹马的缺陷。对于融资难。单家企业资产少,知名度低,大家捆绑在一起进行联保,互相之间以自己的诚信做承担,很多本来银行、政府监管不了的事情,企业自己解决了。
抱团取暖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政府还要把自己的权力管住,不要一有利益就往市场上伸。第二,政府带头做到诚信。政府能够走在前面,中小企业又能大步跟上,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虽然从全球经济来说,未来三到五年前途未卜,但中国只要走过这个坎,前途还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