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尹卫国:做好人成本高是个伪问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4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尹卫国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媒体通过对7804人进行在线调查(大多数是大学生网民),得出结论,77.9%的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

  做好人好事有哪些成本呢?71%的人表示会被怀疑动机不纯;62 .4%的人认为得不到鼓励还要付出代价,心理不平衡;50 .6%的人认为会被嘲笑、被说太傻;31.3%的人感觉做好人经常陷入孤独和自我怀疑。媒体还引证两个事例,某大学生在地铁上给大爷让座,招来几个年轻人嘲笑。某80后白领将捡到的笔记本电脑送还失主,居然连“谢谢”二字都没有。

  笔者不怀疑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也不想考证这两个例子是否受访者本人杜撰,但觉得“做好人成本高”多少带有矫情、虚情,或者说是个伪问题。

  首先,受人之恩连“谢谢”都吝啬的绝对是极个别现象,不具普遍性。笔者每天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上下班,年轻人给老弱病残者让座是普遍现象,受助者都连声“谢谢”,从未看到过有嘲弄做好事的,不久前南京地铁上还发生这么感人的一幕,一位穿风衣的年轻女士发现身旁怀孕六个多月的陈女士鞋带被人踩松了,素不相识的她弯下腰给这位孕妇系好鞋带,让满车厢人感动。其次,做好事究竟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与代价值得锱铢必较?车厢里让座付出的所谓代价无非是劳累了自己的双腿,值得斤斤计较吗?这么一丁点小事与所谓“动机不纯”完全就沾不上边,谁又去说你太傻?至于“陷入孤独和自我怀疑”可视为一种精神成本或代价,但这显然是一个好人不应具有的病态心理,如果说让个座就诉求得到表扬、求得回报,否则就陷入心理不平衡,完全就是不健康的心理。

  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功利膨胀,公德滑坡,多了利己,少了利他,当好人、做好事的道德生态确实生“病”了,亟待“刮骨疗伤”,重建良好的社会道德,营造好人受羡慕受尊敬受鼓励的社会氛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受助者对行善者应该心存感激。但作为一个立志于做好人的公民,则应当心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图感恩,不图回报,当你心里装着道德的“玫瑰”,行善就有了动力,就会感受到“芳香”,有无穷的力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