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酒瓶的“脸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27 14:38 来源: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

  如果葡萄酒瓶是躯体,酒液是血肉,味道是灵魂,那么,酒标,就是这瓶酒的脸。在人生江湖闯荡一些年后,通常看一眼某个人的脸,即使他不动声色,也差不多能看出这个人的全部。在葡萄酒江湖游走时间长了,看一眼酒标,差不多也能看出这瓶酒的大概。

酒标,就是这瓶酒的脸。酒标,就是这瓶酒的脸。

  

  满脸横肉,或者贼眉鼠眼,也可能是个好人,但通常不大可能是内心优雅的绅士。透过酒标这张脸,也能看出它的血统渊源。法国人的酒标,通常标着城堡庄园,那是因为这瓶酒,就是在那个城堡庄园里分娩长大的,有夕阳照在那城堡斑驳石头上的味道。

  所以,酒标也有气质。看酒标, 先不急着看那些莫明其妙的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和英文,先看看它的气质,就差不多能知道它来自哪里,在等谁。

  据说,如果算上前身,酒标有5000多年历史了,那时它的样子挺原生态,仅是封泥上的标记而已。后来,希腊人直接在泥坯上刻写标记,罗马人则在容器上拴羊皮纸,注明这瓶酒的信息。直到采用玻璃瓶装酒后,才开始出现目前酒标的样子。根据考证,最早的酒标出现在1756年,是张黑白标签。

  200多年后,酒标长大成人,印刷技术突飞猛进,文字内容日趋复杂,几乎囊括这瓶葡萄酒的绝大部分信息。酒标形状也变得千姿百态,除了椭圆、长方这些传统正装,还出现了马鞍形、月牙形、面包形这些奇装异服,有些更为怪异,看起来像是内衣外穿,也算顺应了流行趋势。

  随着品种的日趋丰富,酒标已经跻身于邮票、火花和烟标等传统收藏行列,并称为现代四大平面收藏。很多国家都有酒标协会,有的会员多达几十万人。法国酒标协会主席个人收藏达到28万张。

  只是,酒标收藏有个难点――揭标。揭标可是个技术活儿。传统粘接的酒标勉强可以揭下,而那种标贴纸工艺的酒标,宁可瓦碎,绝不玉全。笔者多次在就餐时看到心仪酒标,请服务生帮助揭下。对方或用温水泡,或用热毛巾捂,热情些的还用上厨房蒸汽,但基本上没有得到过完好酒标,皱巴巴的有之,弄糊了文字图案的有之,破损更是家常便饭。

  唯一例外,是在从新加坡到约翰内斯堡的航班上。喝完新航供应的一瓶南非红酒,后味恰到好处地内敛。于是讨要酒标。领班是个小个子中年男人,有贵族庄园大管家的感觉。他做出略带神秘表情,一会儿,从操作间出来,递给我一张用透明纸封好的酒标,完好如新,尤如处子。我至今不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取下的。

  据说,现在有了一种新工艺,是一种双层酒标,第一层可以方便揭下来,便于收藏。不过我至今还没遇上。

  话说远了,回头说酒标气质。酒标虽多,但人以群分,标以类聚。笼统说,从气质上看,同葡萄酒一样,酒标也分属新世界、传统世界两大阵营。传统世界的酒标,图案含蓄平和,文字中规中矩,严谨复杂,全是历史传承,法国AOC、意大利DOC、西班牙DO,俨然自成世界;新世界酒标,简洁随意,通俗易懂,抑或标新立异。不过,如今地球都成村了,世界趋同,新世界、传统世界的葡萄酒口味也日趋接近,两者酒标风格也不再迥异。

  倒是一些国家的酒标,仍能保持自身风格。比如,德国酒标印刷考究,工艺精湛,文字复杂冗长,像是在诉说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严谨。日本人似乎不怎么生产葡萄酒,其清酒酒标则把日本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酒标收藏者的珍品。风之一轮、腰古井、露时雨、大山吟水花、真澄吟酿、一人娘,先不论画面和款式,仅这些酒标上的名字,就能让人联想到木屐敲响在清晨小路上,窗下有棵樱树,花瓣如雨。

  

  说葡萄酒酒标,绕不过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就像说邮票绕不过世界第一珍邮英属圭亚那1分洋红帆船,中国第一珍邮清朝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不过,红帆船和红印花的珍贵在于稀少,其实本身很粗糙,据说红帆船不但印得不好,邮戳黑重,而且四角还被各剪一刀,成了八角,其珍贵完全是因为存世仅一枚。

  而木桐酒庄酒标的珍贵,恰恰相反,其价值在于本身精美。

  木桐使用名画家的作品作为酒标,始于1924年。从那时开始,木桐就把葡萄藤紧紧缠绕在画笔上。80多年中,木桐酒标几乎成为同时期绘画潮流的缩影,许多重要的美术流派都在酒标上留下痕迹。小小方寸上,甚至有毕加索(Pablo Picasso)、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康定斯基(Kandinsky)这些大师的作品,而且除了毕加索外,皆为大师们专为木桐酒标而创作。

  每年,庄主菲利普·德·罗特希尔德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都要选择在世的著名画家绘制年度酒标,这件事俨然成了世界艺术界和葡萄酒界翘首以待的共同盛举。

  1955年,选择的是与毕加索共为立体主义绘画创始人的乔治·勃拉克。勃拉克曾经戴着野兽派画家的面具,实际上仅仅是只温和优雅的野兽,他绘制的酒标也自然而平和。

  木桐的法语直译就是羊,所以羊成了木桐酒标的常客。1958年,萨尔瓦多·达利也为木桐酒标画了只绵羊。在达利这位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手里,这只羊扭曲变形,但却异常纯真,如同出自孩子手中。或许,沉溺在梦境中的达利,始终没有长大成人。

  1970年,木桐选择了马克夏·加尔(Chagall Marc),这位白俄罗斯裔的画家,作品“能使人联想到生活本身的持续性”。这种具有成熟智慧和童稚心灵的结合,也体现在了酒标上――母亲、孩子、鸫鸟和葡萄。确实,有她们在,生活就会继续。

  虽然木桐酒标的绘制者多是大人物,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62年的那张酒标。不太熟悉这个画家,他叫罗伯托 玛塔 埃乔伦(Robert Matta Echaurren)。酒标上是一根葡萄藤,也许是葡萄根,还有一些嫩芽,也许是蓓蕾。有些人说他崇尚冰冷坚硬的机械。可他在这枚酒标上写着,“它的润泽柔嫩将融化最坚硬的心。”我觉得,这是对葡萄酒最动人的评价。

  一般而言,出了名的画家不屑直接为某种商品作画。酒标主要作用就是酒的身份证或者名片,况且尺寸也太小。能让这么多画家为这个小东西作画,不能不说是极为罕见的现象。菲利普·德·罗特希尔德男爵开此先河后,虽然也不乏效仿者,但是都没成气候,只有木桐酒庄一枝独秀,延续至今。

  也许,可以归于木桐酒庄的魅力。可是,木桐酒庄直到1973年才从二级酒庄挤入第一梯队,跻身法国五大名庄。当然这个“挤进”也不容易,1855的排名至今只有一次更动,被酒界称为“木桐的例外”。只是葡萄酒名庄比比皆是,比木桐酒庄强的也不乏其庄。显然,酒的质量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也许,与木桐酒庄的传统有关。菲利普·德·罗特希尔德男爵酷爱艺术,与许多画家私交甚笃。在酒庄里,戈雅曾经晃来晃去,米勒在园子里干活,塞尚在葡萄架上寻找印象,库尔贝提着瓶酒侃侃而谈。这些名垂青史的画家,在品尝葡萄酒的同时,也把木桐酒庄熏陶成一幅浸着酒香的油画。

  最主要的原因,也许因为葡萄酒并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上帝的艺术品。有机会用人类的艺术装饰上帝的艺术,应该是画家的荣幸。事实上,许多画家确把入选作为一种荣誉和肯定。

  木桐酒庄,不过是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方式,做了一件合适的事情。

  

  走上酒和艺术牵手之路的,并非只有木桐。

  1983年,泰廷哲(Taittinger)酒庄推出“艺术家之选”香槟系列,选择出色年份,特约当代著名艺术家设计,色彩清新明丽,整瓶包裹,限量发售。法籍华裔艺术家赵无极也曾为其作过设计。

  法国南部的杰纳德(Jenard)酒厂,曾选择红磨坊时代的代表性画家图卢兹·罗特列克(Toulouse Lautrec)作品作为酒标,而且与酒的风格相呼应。圆润口感的酒,酒标上会是位当年著名的红磨坊舞女,妖娆妩媚;如果单宁强烈,酒标上就是个粗犷的咖啡厅男歌手,低沉而冷峻。如此直观,倒是省了选酒的麻烦。

  澳大利亚的 Leeuwin 酒庄、华盛顿的 Ste.Michelle 酒庄、纳帕谷的 Clos Pegase 酒厂、加州 Imagery 酒厂,也都先后为其葡萄酒度身定制艺术酒标。至于西澳的仙娜度(Xanadu)酒厂的酒标上的那条金龙,则来源于英国诗人柯立芝的诗歌《忽必烈汗》(Kubla Khun)中的意象。

  其实,感性的艺术酒标并不是酒标主流,大部分酒标很枯燥,一眼过去,全是名词、数字和术语,显得很理性。有时,很科学。

  汝拉(Jura)生产“酒中黄金”――独有的黄葡萄酒(vin jaune),酒标上常见的是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头像。这不仅是因为巴斯德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更是因为他的酵母理论,解决了酒体变质、运输等诸多问题,被汝拉人誉为“黄酒教父”。

  汝拉还有个亨利玛丽酒庄,酒标是个月亮女神。不过那个女神并非是阴性的,而与科学事件有关(我以为,科学是阳性的)。酒庄庄主是个航天粉丝,这个酒标,是为了纪念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天成功。

  透过酒标的艺术面纱,看到的往往是经济的脸。

  不妨还拿很艺术的木桐酒标说事。1973年,是木桐酒庄晋级一级酒庄的历史性年份。男爵为了纪念,非常想把毕加索的《酒神祭》作为酒标,却遭遇毕氏家族婉拒。男爵并未放弃,几经努力,终于得到毕加索女儿认可。实际上,木桐酒庄1973年份的酒质量并不理想,但由于有了这枚酒标,价值不降反升,竟然摇身一变,成为木桐的所谓“伟大年份”以及收藏者的珍稀猎物。目前该酒有价无货,只能偶尔在拍卖市场惊鸿一瞥。

  1993年的木桐酒标,选取了巴尔蒂斯(Balthus)的裸少女,线条流畅又朦胧。巴尔蒂斯历来被质疑,认为作品色情成分明显,女性都像优雅且暧昧的猫。酒标引起轩然大波,美国禁止其销售。时任木桐庄主的菲利苹女男爵灵机一动,另行制作一张抹去裸女的空白酒标,专供美国市场。一时间,美国人想买不空白的,其他收藏者想得到空白的,导致该年木桐酒炙手可热,价格一路狂飙。

  很多华人提到木桐酒标,必说1996,因为那年的酒标是中国画家古干设计的《心连心》水墨。实际上,据说女男爵选取中国画作为酒标,很大程度也是为了打开中国消费市场的策略。

  因此,克里斯蒂拍卖行权威人士表示,波尔多酒是全球最值得收藏的葡萄酒,而木桐庄葡萄酒则是最值得收藏的波尔多酒。其原因,是许多收藏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凑起完整系列酒标。在木桐酒庄卖得最好的东西,除了酒,就是那套由20种精选酒标制成的名信片,30欧元一套。

  

  除了艺术、文学、科学和经济,酒标这个大千世界,也有许多故事和爱情。

  比如,法国的杜福尔酒庄比较牛,牛到可以用拿破仑像作酒标。当拿破仑还是个少尉的时候,曾在酒馆里与庄主外孙女一见钟情,柔情蜜意,比杜福尔的酒还要香醇,甚至到了送戒指的程度。拿破仑如果从此留在了酒庄,世界历史可能会因此改写,而葡萄园里会多了一个美好故事。

  如果我能操控历史,我会选择让少尉留下。世界历史嘛,改就改了吧。

  很久很久以后,庄主让外孙女给法兰西皇帝去了封信,想借用他的名字做酒标。看来,老庄主对外孙女的魅力还是很有信心的。结果,皇帝不但同意,而且还送来一幅肖像,就是酒标上那个挎着刀、端杯酒、挺着肚子站在酒桶旁边那个人。那形象不怎么好看,奇怪那漂亮的外孙女当初怎么会喜欢这个人,莫非也会看相,看出这其实是一条龙。

  在很多酒庄的葡萄藤蔓中,也有普通人的故事在静静地走。每个故事,都是一串串葡萄中的平凡一颗。那些酒标,也不是出自名人之手,可能是一个摘葡萄姑娘一笔一画的结果。据说,在葡萄园采摘葡萄休息时,有些酒农会用葡萄枝蘸着葡萄汁随便画些什么。这样的画作为酒标,恰到好处,非常和谐,像牛羊归圈,鸟儿回巢。

  看过一枚这样的酒标,是个叫丽丝的姑娘在葡萄园里画的,天很蓝,葡萄叶子很绿,两个农民挑着葡萄桶走过,样子比拿破仑潇洒。

  故事之外,酒标上透出的格调,更有味道。有些酒标,只有简单的族徽。获得2004年欧洲酒标最具创意奖的酒标,以简单的数字12为图案,代表着经风吹雨打剩下的12块葡萄园。评委们的评语是,通过创意透视传统。这种酒标,不但体现着格调,实际上是酒庄的灵魂。

  在一些用石头砌成的酒庄中,会有一些老建筑,门口会有一位衣着得体的年长侍者,室内可能有一架白色钢琴,一位银发老人在弹奏“巴赫”。用餐完毕,侍者会用托盘把你喝过的酒的酒标送过来。那枚酒标看起来并不特殊,可你会觉得它沉淀着岁月熬成的优雅和大气。

  

  也许,最值得保存的酒标,是自己的酒标。

  现在,许多酒庄,都可以为客户或者客人定制酒标,即所谓的私人卷标。有些炫耀,有些嚣张。我说的不是那种。我说的是选择一款对口味的酒,然后自己设计酒标,与酒的味道吻合,还能体现自己的趣味和本性。也就是说,制作一张自己的脸。

  毕加索说,没有孤独,什么也做不成。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就是个孤独的画家。敏锐孤僻,离群索居,冷漠诡黠,有些偏执。画面很平,而且几乎静止。我有些喜欢毕加索,也有些喜欢巴尔蒂斯。所以,我喜欢的酒,应该也是一瓶有些孤独的酒,味道独特、复杂,一言难尽。欣赏的人肯定不多。一旦喜欢,可能就不离不弃。

  这样一瓶酒的酒标,可能不好画。好像是谁说过,挂满葡萄的葡萄藤不如赤裸的葡萄藤好看。那么,就画一个葡萄架,上面没有葡萄了,甚至也没有叶子了,只有一株老藤,蜿蜒妩媚,生机盎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