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四:城市交通的反直觉设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9-30 19:20 来源: 新浪尚品主持人:再次有请英国知名设计评论家、纽约时报国际版《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设计评论员艾丽丝·劳丝萨恩女士、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女士、卡洛-拉蒂一同对话:城市交通的反直觉设计。大家掌声欢迎三位!
艾丽丝·劳丝萨恩:非常感谢玛丽亚和卡洛·拉蒂,他们做的工作非常精彩,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经验,卡洛·拉蒂给我们讲了交通和流动性,玛丽亚给我们讲了非常小的符合实际的项目,我自己也骑自行车,我觉得她所设计的东西都非常令人兴奋,我也希望他能把这些东西带到伦敦。你们都关注的是交通,玛丽亚刚才讲的是自行车,卡洛也做了很多和这个有关的研究,这对中国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北京,北京每天路面都会新增2000辆机动车,它的影响是非常令人感到恐惧的。玛丽亚肯定想要谈一谈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项目如何拓展到别的城市,特别是中国城市和北京,你能简单谈一谈这样做的优点和可能的问题是什么?
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我觉得哥本哈根和很多中国城市的共同点就是我们都有一个自行车文化,这是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对我们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起点,可以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来促进城市交通。我有几个针对中国城市的建议,一个是我们看到很多中国的城市确实有一些和自行车有关的基础设施,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必须要变为高质量的自行车网络,能够确保安全通行的顺畅,还要保证人们的舒适。我们看到这些自行车的基础设施,在很多地方还并不是可持续的,或者并不安全,我们必须保证这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
第二,要确保城市的架构可以支持这种可持续的交通选择,在很多中国城市,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城,实际上它们有着很多功能,大量的土地只是用于住宅,小区比较集中,所以当你建立城市新城的时候,要使它们同时具备多种功能才行,要一方面有写字楼,有商场,有文化休闲设施,也有住宅,要位于同一片地区,所以这样的话,你就可以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每天完成所有要干的事情,而且同时还有非常好的公共交通选择。这不仅仅是涉及到基础设施,而且还涉及到要确保城市的架构能够支持这种可持续的交通选择。
艾丽丝·劳丝萨恩:其实和文化也有关系,我们看到20世纪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出现了汽车是一个好事,但是21世纪又变成了坏事,比如它耗油等等。在丹麦这样的国家,人们有很多和汽车有关的失望的情况,在中国汽车保有量在迅速增加,很难引入哥本哈根这样的自行车项目,而且能够让人们很快的去接受、欢迎它。
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很多人确实愿意开车,我们要看到其实人们也感受到开车在城里面转,效率实际上并不是很高,因此就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你每天去上学也好,上班也好,体验将会使你变得更聪明,将会使你在选择的时候做出更好的选择。很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有这样的设施,这样才能真正有选择。
我们看一下北京,其实很多城市也是这样,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中心,他们有车,他们开车去很近的地方。但是很多住在郊区的人,他们实际上是没有车的,要让短途出行的人改为骑自行车才好。
卡洛·拉蒂:我觉得比较明显的问题是,要从失败当中吸取教训,在城市当中北京很像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沿袭了北京20年前的做法,北京实际上是处于非常快的转型期,在飞速的向前发展,而且在重新进行重点的确定。我觉得这就有一个问题,这种文化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对于玛丽亚来说,你们20年前肯定觉得拥有一个车很酷,开车去上学很酷,但是现在哥本哈根不一样了,大家觉得骑车去上学很酷。
艾丽丝·劳丝萨恩:我们要从广泛的角度来看,世界很多城市都有汽车拥堵问题,有几十亿辆汽车,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死去交通,还有更多人受伤。现在你开始这么广泛的交通工具的研究,你觉得在未来的时间当中,中国和其他地方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卡洛·拉蒂:我们现在确实处于转型阶段,大家都觉得骑自行车非常好,消耗的能源少,而且没有什么噪音等等。但是我们经过监测发现骑自行车确实非常好,对身体健康也好。但是我们看五年、十年之后的时间会有什么问题呢?交通问题还是大问题,我们现在拥有可以安全驾驶的汽车,如果在路上开车有Google地图和定位系统,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帮你找到路的,而且你在开车的时候,如果非常严格的在自己的车道上行驶,非常严格的按照交通灯的指示来行驶,会有无缝的连接。而且我们需要有非常好的道路系统,如果道路设计得好,就可以减少撞车等事故。最好的一点是,在这样一个好的系统当中,大家可以共享汽车。有的时候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要有车,有时候可以坐公交车,任何时候都可以用非常便宜的方式来通过公交车到达任何一个地方。在大城市里确实需要小汽车,但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有非常好的电动自行车道,那么在十几公里左右的环路上还是可以骑自行车的,但是如果距离太大的话,即使开电动自行车也无济于事,还是要开汽车。所以我不知道具体会发生在哪个时间阶段,但是在今后的这个时间当中,由于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我们可以更少的依赖小汽车。
艾丽丝·劳丝萨恩:您刚才说到的是驾车的安全度,如果能够减少疲劳驾驶或者酒后驾驶的情况,也可以减少事故。自行车虽然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如果不考虑自行车,你觉得道路系统怎么样做才能更加安全呢?
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很多城市在改善自己的公共交通系统,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要突出强调把连接的系统做得更好,这样如果从地铁转到公交车,转接的时间可以很短,如果是转接点在城市地区,我们经常是看到人口密度很大,所以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是坐公交的话,无论是转接还是连接,一个是非常安全,再一点是非常顺畅。在这个领域当中公共交通系统改善确实非常重要,特别是要重视这些连接点的建设。而且我们需要不断的监管汽车的流量,这也是北京的工作重点。
艾丽丝·劳丝萨恩:我具体谈一下道路的情况,刚才玛丽亚谈到了交叉路口的情况,可以有更高效的方式进行改善,除了交叉路口之外,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善,以便更好的改善我们的道路系统。比如轻动力车,还有其他的混合动力车等等,不光是烧汽油,有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
卡洛·拉蒂:是的,在这方面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取决于你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我们要面对更加复杂的系统,比如说有不同类型的汽车,有自行车、有汽车、也有步行的人,怎么把这些不同的因素综合在一个系统当中,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一个答案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做得好,就可以让汽车减少出行,让大家提高出行的效率,或者更多选择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方式。
最主要是取决于当地的具体情况,取决于交通流量,还取决于大家使用的交通工具的类型。
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我非常同意你的说法,我觉得重点是放在重新安排道路的结构,在城市空间当中,需要把空间给予使用这些空间的人们,这点非常重要,有相关的数据,比如说有多少步行的人,有多少自行车,有多少汽车,所以我们需要在道路设计的时候重点突出怎么样给予道路使用者最多的空间。
艾丽丝·劳丝萨恩:关于我们所需要的新的基础设施,来促成高效的交通,在很多城市都在花大量的资金来促成电力系统的改善,或者是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和电车等等系统的建设,这样子的话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或者是电力系统来支持这些需要用电的交通系统的建设。
卡洛·拉蒂:这个问题非常好,现在在大多数城市都可以看到户外有计算机在运行,因此我们知道要怎么样开展运行,这里面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一个就是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让我们继续应用它们,比如交通单,可以在上面装上传感器,可以在相关地方按上电动汽车的充电器等等。对于停车站和其他地方,都可以把现有设施进行改善,让他们用于相关的用途。我其实不太喜欢“智能”这个词,我经常使用“可感知”,我觉得“可感知”就是让人们有更多的体验,而“智能”听起来非常陌生,没有人情味。我们现在考虑的是怎么样利用高科技,让我们在城市当中生活得更加舒适。
我觉得除了智能的基础设施之外,今后几年当中还要加强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加强艺术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我们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很多人都认为当我们在生产明天的产品的时候,我们的生产产品的方式会不一样,比如更加集中化、更加自动化等等,我觉得很多工厂现在都在回到市区来,所以这方面也涉及到交通流量的问题。我们现在所碰到的很多情况实际上是和以前20世纪的城市设计有关系,把不同的活动是严格区分开来,比如你需要到一个地方上班,再回到家休息等等,它们是分开来的,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经常会有交通拥堵。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怎么样使距离更加短,比如骑自行车就可以到达,就需要非常紧凑的城市的设计。
艾丽丝·劳丝萨恩:刚才提到了行为的改变,通过哥本哈根等城市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刚才你还提到,不是需要每家都有车,大家现在都非常感兴趣这方面的变化,同时现在大家也对经济的现代转型非常感兴趣,对于旧车的再利用也是非常感兴趣,我不知道你们两位对于更加广泛的议题有什么看法?也就是对于技术上的可能性会给我们现在的转型带来什么影响?
卡洛·拉蒂:我觉得这里面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中国是不一样的情况,中国是在过去二三十年当中刚刚起动相关的发展,还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如果看一下美国和欧洲的情况,就会看到在过去20年当中,我们的工厂被拆掉了,有的时候工厂是转成了别的用途,因此我们就看到了更多办公楼和其他的设施,比如说在欧洲和美国到处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亚洲也有些地方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等于好像把我们原来的工厂重新搬回到了市区当中,当然这些工厂并不是像原来意义上的严格生产产品,但是我觉得像巴塞罗那一直是我们市政规划的先驱城市,在过去几年当中,他们也是大量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考虑巴塞罗那的这些庭院又在城市当中出现了,我们去考虑这些事实,就是非常令人激动的,这个过程和做事的方式都是在逆转过去20年的情况,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艾丽丝·劳丝萨恩:北京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设计之都,你们两位对于北京未来应该做些什么有什么建议?这样北京才能够以最严格、最高的设计标准来与设计之都的名号相吻合。
玛丽亚·伍兹-丹尼尔森:我早先提到过这点,我觉得对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可持续的方式来推进流动性,要建设一个自行车的网络,北京已经有了进行改变的文化,就是推动人们转向自行车。我觉得要创造这样一个城市设计,就需要提高自行车网络的效率,这是第一点。
然后我们需要运用市政设计来向大家进行宣传教育,这也是哥本哈根的一个经验,进行宣传教育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向大家宣传骑自行车是非常好、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经验、用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来帮助我们设立一个高效率的自行车网络。
卡洛·拉蒂: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观点,我可以笼统的说一说,一个是北京和中国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许多的进展都是从其他城市学习的经验,而且得到了成功的推广,下一步就是开始实验在北京的一些新的模式,特别是在流动性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更好的案例研究,而且我们知道北京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比其他城市都要严重,所以需要很大的改变。
艾丽丝·劳丝萨恩:北京要有新的模式,你觉得北京要进行哪些实验?
卡洛·拉蒂:一个就是朝着智能流动的方向发展,美国一些州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或者是提出了智能流动的理念,也就是需要有新的监管的措施,比如说更好的保险,降低道路的事故。如果是发生了道路的事故,一般来说需要分清楚是谁的责任,是制造商的责任,还是基础设施的责任,还是驾驶员的责任。所以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实验,分清这个界限。
最后一点是自行车道是不是顺畅,在北京原来是有非常好的自行车道、非常漂亮,但是现在有的自行车道都被挤占了。北京从过去可以有很多有意义的经验,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进一步总结原来有用的经验,进一步掌握明天的情况。
艾丽丝·劳丝萨恩:非常感谢两位的发言和回答,你们的发言非常富有启示作用,而且非常实用,是两方面非常完美的结合。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的精彩对话。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八位演讲嘉宾与我们共同分享了“建设设计之都,设计提升城市品质”的宝贵经验与聪明策略,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和引导。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
2012纽约时报中文网北京设计论坛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