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A股连跌4日步步惊心 轻仓应对私募看空1800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2 02: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黄婷

  上周反弹的暖阳刚刚让低迷许久的市场稍稍缓过神来,周一大盘冲高受阻之后,A股连续4日上演“步步惊心”,4根阴线一举击穿前期底部,上证指数再创近31个月来的新低,直逼2300点关口。

  在政策没有明显转暖的情况下,多位私募基金人士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财商》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轻仓观望,深圳景良投资总经理廖黎辉更直言:“看空A股到1800点附近。”

  资金换岗大盘再创新低

  “上周汇金出手之后我们就把市场当作反弹行情来做,买入三天之后就迅速获利退出,这波反弹就是明显的资金换岗行情,所以在本周又迅速跌下来了。” 广州安州投资总经理曹凌对记者说。

  周一上证指数上攻受阻,由汇金增持带动的这波反弹终于在30日均线附近夭折。随后4个交易日,大盘接连下挫,连续击穿前期低点。周五,上证指数最低探至2313.78点,创下31个月来的新低。其他各主要股指更是惨不忍睹。

  截至周五收盘,上证指数收于2317.27点,本周累计暴跌4.69%;深成指收于9697.21点,暴跌7.10%。两市日均成交金额也出现小幅下降,沪市从上一周的655.2亿元下降至563.6亿元;深市则从上一周的540亿下降至514.1亿元。

  行业板块也是全盘皆墨。有色金属行业本周暴跌10.99%,电子、家用电器、机械设备、化工、采掘等行业指数跌幅也均超过8%。而在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消息刺激下,金融服务行业本周则表现较为稳健,跌幅均为2.69%,表现优于大盘。

  对于反弹行情的夭折,曹凌表示,这与汇金此次增持出手时间太早也有关系。“汇金每次出手之后大盘都会有15%左右的反弹幅度,这次也不例外,但是距离真正底部的出现,还需要时间和空间。”曹凌说。

  市场短期仍难见底

  廖黎辉也认为,市场底部尚未出现。

  “看空A股到1800点附近。”廖黎辉说,在上证指数跌破2400点之后,就形成很大的压力区域,整个市场的心态和持股成本也都受到了压制,从这一点看,市场很难迅速出现底部。另外,廖黎辉还表示,基本面上短期内也很难出现改变,经济政策方面可能会松一松,但在高通胀的压力之下,政府不会马上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紧缩的局面,流动性紧张的趋势目前还不可逆转。

  广发基金也指出,从宏观经济指标来看,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下滑趋势,而CPI数据虽有下滑但通胀风险仍存,而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整体判断为“宏观经济形势整体向好,调控基本适度”,也即管理层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是主动调控的结果,由此可判断短期内政策放松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

  “未来可能出现的转机在于市场的超调。”广发基金宏观策略分析师李伟杰指出,统计发现目前两市的PB比率是1.97,已经低于2008年,而现在的内外经济环境远远好于2008年的状况,市场处于过度反应的超调阶段。目前央行的政策并不是一个双紧的政策组合,而是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CPI持续高涨, 前9个月“控物价”成为主要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并没有看到。但近来中央政治局常委频繁地在各地工商企业调研,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这些情况都可以看出一些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子,“保增长”财政政策力量未来将会逐步显现。

  北京京富融源投资总监李彦炜(微博)也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再不出台相关政策的话经济将很难持续,而一旦政策出台就是股市见底的时候。

  私募:空仓应对,短线参与反弹

  “在没有相关政策出台之前,主要还是空仓观望为主。” 广州赢隆投资董事长罗兴文说,短期内市场马上形成底部的可能性并不大,要形成趋势性行情,还要等经济扶持政策出台、通胀见顶。

  廖黎辉和曹凌也表示目前均采取空仓策略。

  廖黎辉表示,这波下跌与2008年不同的是并非猛烈的暴跌,而是跌一跌之后还会有一些反弹出现,但总体趋势还是向下的,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会采取空仓策略,但是面对短线一些超跌反弹的机会,也会不失时机地参与,但都是快进快出做反弹,不会恋战。

  李彦炜目前也仅维持半仓以下的仓位。他表示,对于接下来市场的布局,也应该紧跟政策,比如近期就相对看好有相关政策出台的文化传媒行业,将从中挖掘一些优秀的公司。

  李伟杰则表示,在当前市场中应该规避强周期行业,配制一些弱周期的行业。“强周期行业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首当其冲的板块。另外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各个行业各个公司未来盈利增速预期都在调低,我们可以寻找盈利周期下调较弱的行业,如银行、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李伟杰说。

  但对于近来表现相对抗跌的券商股,德邦证券(微博)分析师李项峰指出,转融通业务等成为未来券商板块走势的事件性刺激因素,建议关注证券行业业绩反转带来的估值修复和创新业务推出等事件因素带来的阶段性交易机会。插图/苏益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