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当代金融家》:中国股市为何选择郭树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15:29 来源: 《当代金融家》

  文/ 于 江

  2011年11月,“郭树清”成了热门关键词。他突然离开建行,随之扛起资本市场帅旗,并闪电般出手,对体制机制改革痛下狠刀。面对郭树清的有备而来,网上沸腾了,纷纷历数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的优势,却忽略了他是中国最年轻的改革开放顶层设计全程参与者之一。郭树清曾参加过著名的巴山轮会议,时年仅29岁,身为社科院研究生。

  巴山轮会议召开的背景,是1984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计划经济手段,对此束手无策。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并没有终止改革,而是批准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世界银行共同召开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会址选在从重庆驶往武汉的“巴山轮号”江轮上,1985年9月2日乣7日,与会政府官员和中外专家共30多人。

  巴山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市场化改革寻找方向。多年后,郭树清回忆道,巴山轮会议至少在三方面明确了改革方向:第一,明确改革的目标模式为宏观管理下的市场协调;第二,明确改革在中国过渡方式为一个渐进过程,但也必须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第三,明确改革过程中必须保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重点是防止通货膨胀。

  “是先改革,还是先治理?”这是巴山轮会议的中心话题,也是20年来证券市场挥之不去的最大困惑。迥然不同的是,巴山轮会议时,郭树清还只能算是顶级高尔夫赛场上的球童;而如今,他已经是顶级大赛的顶级赛手。

  郭树清就任证监会主席伊始,是否有过一次“类巴山轮会议”,不得而知。但是,他上任仅20天,证监会就直逼证券市场20年顽疾,推出六项改革措施,惊煞市场。这六项措施包括:推进债券市场互联建设、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和再融资制度、打击内幕交易、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清理各类交易所。

  与之前历任主席相比,做过上市银行董事长,是郭树清最重要特征;遍尝市场参与者的酸甜苦辣,也有过切肤之痛。如果说,以往证监会主席就像是政府的代理人,郭树清却被突然壮大的“粉丝”定义为市场参与者“经纪人”,可以代表他们的利益诉求。

  然而,郭树清的独特履历决定了他的角色多元—全程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还成功游走于宏观管理的最重要岗位。这样的个人机缘,只属于1960年代之前出生的少数人,1960年代生人,无论多么优秀都与此无缘。那是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急需市场化设计人才,但又处于绝对空白期。正因为有了如此稀罕的“全程设计和全程参与”,才赋予郭树清入主证监会更深层的意义。

  证券市场理应是市场经济发展较高阶段的产物,但中国不是。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前期,演变为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这看似有悖于正常发展逻辑,市场几乎建在危卵之上,布满制度漏洞。然而,这却是中国的必然发展路径。当中国尚未发行第一只股票时,海外成熟市场已经频发“金融大爆炸”,进入了金融衍生产品时代。中国推开门窗虽晚,但也被大洋彼岸的美景深深打动。

  证券市场的前10年,中国在条件不成熟时抢到了发展先机,但也不断累积制度欠债。“既然出来混,日后总要还”。第二个10年,市场进入了制度债偿还阶段。如我们所见所痛,制度还债与投资效应,不可能双赢,命中注定要坐跷跷板。历任证监会主席都因此有所建树,更有所无奈。

  到了郭树清时代,证监会不再有退路。金融市场化最后一公里,资本市场成为改革的中心。扛帅旗者,要懂宏观经济也懂地方经济,懂货币政策也懂外汇管理,懂银行经营也懂资本市场。最后,选择了坐过“巴山轮”的郭树清。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