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次新股行情底气何来:弱市扩容隐现蝴蝶效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13:08 来源: 新金融观察

  新金融统计发现,进入三季度以来(截至8月18日),上证综指累计下跌7.34%,与此同时,那些曾跌破发行价甚至首日即遭破发的“次新股团队”却在蠢蠢欲动。

  数据显示,在上半年上市并首日破发的63只次新股中,53只个股在第三季度实现正收益,28只涨幅超过10%,最高涨幅逼近50%。

  “次新股行情是跌出来的机会。”采访中,来自东莞证券的策略分析师王雅洁向新金融记者表示,上半年的新股破发潮以及随之到来的新股溢价率下调,为次新股在三季度的发力埋下了伏笔。

  不可回避的是,作为“伏笔”出现的新股身价贬值,其实是二级市场对持续扩容的消极抵抗。也许,由次新股所补写的“赚钱效应”仅仅是一场弱市扩容的“后遗症”。

  理性破发?

  投融资效应接踵萎缩

  “新股只是唱戏的,还要有人搭台。”那位来自深圳的策略分析师继续陈说着他的理论,“上半年,一级市场的火爆与二级市场的清冷形成反差,愿意为新股买单的人变少了,于是就出现了破发潮。”

  为新股“搭台”的人何以变少了呢?新金融观察对今年以来A股扩容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2011年首发上市的205只新股,首发募集金额总额约2018亿元,其中上半年上市新股融资规模为1726亿元。

  “融多少资,要与能引来多少资相匹配,否则就竭泽而渔了。”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告诉新金融记者。

  李大霄认为,市场化的扩容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在扩容的同时,市场也需要形成对新入场资金的持续吸引力,而不能仅仅依靠二级市场存量资金的闪转腾挪,来消化一级市场持续性的融资需求。

  其实,从统计数据来观察,连续走低的A股不仅没有形成对新入场资金的吸引力,甚至连二级市场的存量资金都无力保全。

  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资金流向统计,仅5月18日以来的3个月间,沪深两市资金净流出累计约2168.5亿元。供给端资金的持续出逃,与上述2000多亿元的融资需求形成鲜明脱节。顺理成章的,此3月内,上证综指的跌幅已经超过了10%。

  干涸的资金链条迫使扩容的“魔咒”触动了新股的神经,二级市场被迫冷落新股以自救,“打新”的赚钱效应开始摇摆。

  根据新金融观察的统计,上半年首发上市的168只新股中,139只股票截至目前的最低价格曾跌破发行价,更有63只个股上市首日即遭破发。

  其中,今年4月28日在主板上市的庞大集团,以总额63亿元,约3倍于融资预期的首发募集规模戎装出鞘,然而公司股价却在上市首日缩水23%。一日之内,作为庞大集团第一大机构投资者——银丰证券投资基金,其近2.6亿元的慷慨解囊,瞬间蒸发5800余万元。

  新股破发的阴霾立即扩散到了一级市场。根据新金融观察的统计,截至目前,2011年年内,共有舜天船舶、大连电瓷、金禾实业、东宝生物、比亚迪、蓝科高新、万安科技、围海股份、吉鑫科技、金隅股份整10家公司首发募集资金的规模低于预期。其中,根据Wind数据,比亚迪首发募资总额比预计规模锐减了8.38亿元,缩水约35%。

  挨一次打,就会学一次乖吗?与融资萎缩如影随形的是新股溢价率的下调。数据显示,5月在主板上市的桐昆股份以12.22倍的首发市盈率绝对垫底沪深两市。

  此外,6月上市的美晨科技以18.12倍的超低溢价刷新了创业板的首发市盈率最低纪录,紧随其后于8月上市的舜天船舶则凭借15.68倍的市盈率成为中小板最廉价的股票。

  对此,有分析认为,破发机制正逐步将A股的“三高”现象逐出场外,新股发行、再融资的市场约束机制正在悄然发挥作用。

  值得深究的是,新股的贬值究竟是投资者的理性选择,还是存量资金无力腾挪而做出的割爱之举?当前阶段,仅仅依靠市场自我约束能否根治“三高”?

  被压抑的欲望?

  八成次新股补写“赚钱效应”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伴随“打新”效应的弱化甚至失灵,作为新股生命的延续,次新股成为弱市环境下的掘金圣地。那些被新股好不容易摆脱掉的“三高”综合征,似乎也顺势遗传给了次新股。

  根据新金融观察的统计,截至8月18日,上半年首发上市的168只新股中,共有155只以次新股身份跑赢大盘,近八成次新股在第三季度取得正收益,个股的最高涨幅逼近67%。而同期上证综指则下跌了7.34%。

  在逆势上涨的次新股大军中,那些在上市首日遇冷破发的成员表现不俗。数据显示,上半年新上市的A股中,63只个股首日破发,占比近四成。截至8月18日,这63只破发股中,53只在第三季度实现上涨,仅华锐风电、风范股份、秀强股份、群兴玩具4家公司落后于同期上证综指的表现。

  在此期间,5月5日首发上市、首日跌幅超过18%的易华录,其三季度以来的累计涨幅已逼近50%,成为首日破发次新股队伍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公司。除此之外,在这个队伍中,涨幅超过10%的个股多达28个。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旺盛的生命力,次新股的抗压素质也不可小觑。在三季度以来的若干次大跌行情中,总有部分次新股坚挺上涨、脱颖而出。

  8月8日,受累于美债风波,全球股市遇冷,上证综指相比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位整整下跌了100个点,近80只个股报收于跌停。

  但与此同时,于2011年1月7日上市、首日跌幅达2.65%的安居宝,却顽强上涨8.88%。此外,今年上市的冠昊生物和千红制药当日涨幅也超过了5%。

  继“8·8股灾”之后,大盘于上周二开始再次探底,18日和19日更分别下跌了1.61%和0.98%。令人瞠目的是,此前一直蛰伏的次新股雷曼光电却在这两日意外走强,分别以涨停和9.6%的涨幅华丽收市。

  次新股行情底气何来?“次新股行情是跌出来的机会。”采访中,来自东莞证券的策略分析师王雅洁向新金融记者表示,上半年的新股破发潮以及随之到来的新股溢价率下调,为次新股在三季度的发力埋下了伏笔。

  前述来自深圳的策略分析师也向新金融记者表示,“次新股行情”其实就是弱市扩容的“后遗症”。

  一方面,弱市中的大扩容挤压掉了新股中的泡沫,亲手缔造了次新股这一估值洼地;另一方面,扩容本身又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低迷气氛,在市场热点尚未集中的时候,“绯闻”少、价格廉、体重轻的次新股扮演了存量资金的“避风港”。

  除此之外,新金融记者也研究发现,在那些“二级市场投资者用脚投票、迫使新股遭遇理性破发”的股票池中,不乏被市场“错杀”的业绩黑马股。

  中报显示,上半年新近上市的海能达、双星新材、新都化工、纳川股份、秀强股份、易华录、长荣股份7只股票,其2011年上半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幅都在100%以上。根据预告,另有司尔特、华鼎锦纶中报利润可能同比翻番。

  只可惜,上述10只股票均在上市首日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发。其中,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上半年同比大增365%、并预告三季度可能同比再涨150%的双星新材,在上市首日却大跌了11%。

  显然,在弱势扩容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中,纵使是优质股也在劫难逃。不过,优质的基底毕竟为这些股票日后的发力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双星新材6月20日至8月2日期间,涨幅累计超过了38%。

  抄底还是出货?

  绩优“错杀股”背后的庄家

  弱市扩容环境下,次新股的报复性上涨仅仅是股票价值的理性回归吗?

  一个现象吸引了新金融记者的注意:上述被错杀的“黑马股”并没有全数完成估值修复行情。但是,破发后但凡出现补涨行情的个股,其首发的持仓名单中均潜伏着大量的机构户。

  “双星新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前述策略分析师分析,“公司上市时面对的市场压力比较大,没能受到资金的追捧,但公司毕竟需要对新华人寿这样的大股东作出回馈,股价一定会有一番表现。”

  在双星新材的主力持仓名单中,记者同时发现了新华人寿旗下四只险资的名字,四只险资合计持有双星新材990万股,在总股本中占比4.16%,以首发价格55元/股计算,新华人寿共耗资近5.45亿元慷慨申购。当然,这也使得新华人寿成为继公司实际控制人和一般法人股东之外的第一大机构股东。

  6月2日,双星新材上市首日破发11%,新华人寿的这笔投资一日内缩水近6000万。从6月20日开始,双星新材股价直线爬坡,最高时达到55.3元/股,站上了首发价格水平线,申购资金一度实现盈利。截至记者发稿,双星新材的最新股价为47.7元。

  与双星新材类似,新金融记者统计发现,第三季度上演补涨行情的“黑马股”新都化工、海能达、易华录、长荣股份和纳川股份的主力持仓名单中均“大腕儿”云集。

  其中,在易华录和长荣股份的主力持仓名单中,“公募一哥”王亚伟掌舵的华夏大盘精选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账户均同时上榜,此两股在三季度也分别实现了62.68%和16.19%的补涨。

  同样被社保基金重仓持有的还有在三季度时猛涨41.59%的业绩黑马股海能达。中报显示,海能达上半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激增391%。此外,于三季度分别补涨了15.64%和34.59%的新都化工及纳川股份在此前的二季度双双被基金大幅增仓。

  当然,并不是每一只惨遭错杀的绩优股都能如期“翻案”。又或许,存在“翻案”意愿的不是黑马股,而是黑马股背后的庄家。

  新金融记者发现,在上市首日破发下跌4.43%的秀强股份,其上半年业绩同样艳压四方,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大增135%。但是,亮丽业绩并没能挽救股价的失利,继上半年累计下跌4.43%之后,公司股价在三季度又下挫了8%。

  值得思考的是,这只始终沉寂的“错杀股”,其流通股的主力持仓名单中基本没有出现机构投资者的身影。除去南京彤天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及湖南湘移投资有限公司两家法人股东,其余全部为自然人股东。

  另外值得深究的是,并不是每一只补涨股都是“黑马”。部分上市首季便业绩下滑的次新股,也在三季度时发生回涨,前述安居宝便是其一。

  三季度以来,安居宝股价累计上涨23%。但是根据上周公布中报数据,公司业绩并不美观,上半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跌了44.5%。

  奇怪的是,中报公布前夕,公司股价竟直线上涨,甚至连续异动。8月5日和8月8日,公司股价分别上涨5.02%和8.88%。龙虎榜显示,此两日,某显示为机构专用的账户均为安居宝的第一大卖方主力。

  采访中,前述策略分析师曾坦言:“在次新股的补涨行情中,一部分机构选择了抄底,一部分则在掩护出货。”

  该分析师也提醒记者,二季度上市的次新股即将面临3个月的解禁期,势必要承受一轮解禁股带来的扩容压力,部分前期涨势过猛的次新股已不宜涉足。

  作为上一轮弱市扩容“后遗症”的次新股行情,是否将命丧于下一轮的扩容“魔咒”呢?新金融观察将对此持续关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