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经济将如何演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3 15:03 来源: 解放网-解放日报2012,中国经济几重猜想
本报实习生 傅盛裕 本报记者 杨群
2011年将近年末,即将到来的2012年,中国经济将如何演进?
11月19日,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研讨会召开伊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尹晨副教授提了有趣的“出租车司机现象”:有的出租车司机高谈阔论,不赞成某某经济学家的观点;有的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搞经济学的要搞一些靠谱的……
各种出租车上的“道听途说”,其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经济学已经成为一种显学,各种经济话题也已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共同关注。而此次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研讨会上,经济学者们用企业微观情况与宏观经济规律结合,以扎实的实证分析,展开了一次“靠谱”的经济猜想。
软着陆、硬着陆还是不着陆?
当美国经济政策在泥沼中挣扎、欧洲债务危机频发之时,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成为全球焦点。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判断: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也不会软着陆,而是会保持“继续飞行”,也就是不着陆,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在9.3%左右。“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并没有改变飞行轨道,2011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基本延续前三个季度的水平,保持在9%以上”,他同时认为,2012年仍将持续通胀,预计今年第四季度CPI会略微下降,但幅度不大,明年第一、第二季度的CPI下降幅度仍然很小。
他指出,假设中国经济在4个至6个季度时间内的季度增长率,从2011年第一季度的9.7%下降到6%左右,就是一种“硬着陆”;而“软着陆”则是用三年时间使季度经济增长率从9.7%逐渐回落到8%的水平,并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5%以下。“软着陆”的基本特征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使一个超过潜在增长率的“过热”经济慢慢冷却下来。
殷醒民说,对于“硬着陆”的恐惧越多,政策出错的概率就会越高。他认为,工业产品的供应、社会零售商品销售的真实需求变动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三个重要经济指标对于判断中国宏观经济是否会“硬着陆”还是“软着陆”至关重要。工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今年前10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4.1%,绝大多数工业产品增长率达到两位数。殷醒民强调,巨大的需求使得工业产品的两位数增长能够找到其市场,应该继续扩大总需求,并将重点放在鼓励消费的领域,有利于使增加的产出和扩大的产能找到需求方,通过释放消费能力来减轻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投资方面,中国实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物质财富的创造部门,其大量的资本形成确保了未来数年拥有更高的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30%-50%之间,意味着未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他表示,历次宏观调控的经验表明,增加需求远比人为限制供给要好,面对不断增长的需求,无论消费还是投资,所需要的政策应该是增加供应。供应和需求的同时扩张,就像滚动的雪球一样,变成了一次创造就业的过程,也是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他强调“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精华”。他同时表示,一个利率为正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资本形成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负利率带来的巨大货币冲击具有时间滞后效应,将会影响价格、影响经济增长。因此,对于2012年,他建议,必须实行真正稳健的货币政策,确立一个最优的货币政策。
全球影响下的“低空飞行”?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看来,要预测明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必须考虑到全球经济的辐射影响,因此他认为,中国经济虽然会“继续飞行”,但“飞行高度会下降一点”。
“目前世界经济还在缓慢的复苏过程中,发达经济体增速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胀也有抬头的趋势。明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更趋复杂,可能要到2015年左右,才能步出复苏期。”周振华表示,全球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结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源要素都可以大规模流动,唯独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因此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水平相当高。而发达经济体目前失业率高企,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来冲抵高劳动力成本,目前看来这种状态明年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周振华判断,明年的世界经济将呈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政治周期和商业周期将带来冲击,对整个经济复苏形成干扰;二是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问题和调控目标有冲突,难以像2008年危机时一样统一行动;三是长期结构调整和短期目标的冲突明年将加剧。
他指出,世界经济低迷,中国受到的影响之一是波动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上蹿下跳但总体往上,对像中国这样资源进口依赖度较大的国家影响较大。另一个影响是国际热钱套利套汇虎视眈眈。而中国经济自身也到了风险增加的时点,一是地方融资明年集中还款,加上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受到抑制,会形成较大风险,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产能结构调整任务也很重;三是就业问题明年可能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尽管明年中国经济会比世界经济好,但也面临较大挑战,预计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通胀水平仍保持高位,且这种状态可能不是一个短期现象。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钊也赞同“低空飞行”的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政府部门救市缓解了局面,但也留下了一些结构性问题”,救市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通胀出现后,结构性问题的症结开始显现。”他认为,“讨论软着陆和硬着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着不了陆’——如果政策的受益者不是最需要的企业,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还将延续。”
地方债“破冰”的想象空间
11月15日,上海市政府招标发行2011年第一期、第二期上海市政府债券。此后,广东、浙江也相继发布公告,推进地方债事宜。此次研讨会上,中国经济寻求转型突破之际,地方债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走势,也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焦点。
“债务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单是企业债,政府债务也存在前景和隐忧”,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永钦直言,自1997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的税收份额显著下降,目前仅占20%左右。要想谋求发展,进行融资创新势在必行。
王永钦认为,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方式,发行地方债的益处显而易见。“地方债首先是可持续的,同时,地方债既可以做抵押品,也可以做投资品。对地方政府评估而言,地方债的出台能改变过去唯GDP是举的局面,将地方债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进而改变地方政府间的彼此竞争,引发治理方式的转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弟海表示,发行地方债具有现实意义。在他看来,地方债有利于减少地方财政中土地财政的占比,部分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短缺的压力。土地财政的迷局破解,房地产市场也将趋于良性发展。此外,针对流动性较多的局面,“通过发行地方债,中央卖出债务买入货币,能够吸引老百姓手头的流动性,对抵制通胀肯定有好处。”从长期来看,地方债的“破冰”提供了新的融资手段。
但学者们也指出,地方债是一柄“双刃剑”。从短期来看,地方债的销售情况未知。从长远看,发行地方债的初衷应是长远发展,而不是用于某一届地方政府的行政工程。“如何保证长期发展的收入用来偿还地方债,怎样平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是地方债亟待解决的疑难。”王弟海说。
“中国经济就像一幅国画,远看很漂亮,近看可能就有很多模糊的地方。”王永钦总结说,对地方债而言,透明度是关键,“如果透明度不加控制,发行地方债的结果很可能是,宏观经济在短期内硬着陆,影响未来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