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振兴中原经济区期待民企发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21:39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强则中国强”,自古以来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大地是事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地。3月25日,由河南省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原经济区论坛”在郑州召开,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以及河南省政府主要领导,就“中部崛起必先河南振兴,中原发展是中部崛起甚至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等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克服短板,推进区域发展建言献策。

  早在201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力促中原经济区建设率先当好“中部崛起”的“先行先试”实验区。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教授此前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以河南为核心辐射周边省份部分区域的中原经济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关键的是具体如何运作,希望当地能够脚踏实地打造出中原经济区的特色。

  在上述论坛中,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河南省决策层对河南未来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发挥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殿敏此前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中原经济区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加上区位、交通、文化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很大。

  “但是后劲潜力大,需要中原经济区大量的民营的经济为依托,把潜力尽早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表示,民营企业必须从新的视角、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河南,在深刻理解区域特征和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找到自身和区域发展的共振点和优势最佳结合点。

  公开的数据显示,当前河南民营经济占全省国民经济的60%以上,纳税和新增就业分别占60%、90%以上。因此,李兴山将民营经济称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主体经济”。他认为,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原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生力军”乃至主体作用。

  “企业的市场规模不在于地理面积的大小,而在于市场的潜力。”经济学家李兴山表示,河南足以承载和成就一流企业,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

  商会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提出,目前羁绊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各种限制因素依然存在,地方政府要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条件,在各行业各领域内支持一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正视教育发展短板

  谈到中原崛起,参加上述论坛的学者从多角度给出见解与建议。统计数据显示,河南2010年度人均GDP3530美元,2011年度为4446美元,增加了四分之一。“你说这算不算崛起?当然是崛起,可换个角度,数量增长了,在全国排名却降低——从2010年度的第21位降到2011年度的第22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谈“崛起”离不开去全国的大环境,需要正视各种发展的短板。

  陈平原在上述论坛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原崛起的短板在于河南高校不给力”。河南只有郑州大学是“211”重点大学,有百年历史的河大虽然发展得很快,但并未进入“211”或“985”工程,河南缺少更多的有影响力的高校——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短板。

  公开数据显示,1996年到2007年,河南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处于中部六省最落后的地位;每500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数量的排名中,河南在全国倒数第二;1亿人口的大省没有一所高校进入“985”工程。

  陈平原认为,教育是“潜力股”,没办法直接兑现。从教育入手,变化是慢了些,但对一个人口大省来说,民众的“教育”及素质提升则是极为关键的。“若河南的大学起不来,中原崛起便缺乏坚固的支撑。专利和技术能买到,一地之风气、民众的素养很大程度上靠学校(尤其是高校)来培育。”陈平原说道。

  “发展生产、提升人均GDP说到底还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幸福感,而补上‘大学’这个短板,对河南来说,可兼及物质与精神,且比较有操作性。”陈平原指出,河南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民众的整体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只有提供民众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崛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