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务院新规促进口 严进宽出时代或终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4 23:40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国务院新规促进口  严进宽出时代或终结

  新近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将对部分能源原材料、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以及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关税进行降低和调整。

  继1月份财政部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之后,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传递出更为明确的政策转型信号——“严进宽出”的时代或将终结。

  调整幅度有限

  尽管目前涉及减税的具体产品名录尚未公布,但国内制造业需求较大的煤炭、焦炭、原油、铁矿石、铝、铜等有色金属都属于初级能源原材料。目前,尤其是有色金属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此次关税调整,相关的企业有望释放成本压力。

  亚洲开发银行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5月2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外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为了不使国外原材料上涨而带动的国内商品价格上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需要下调进口关税来鼓励进口,拉动消费。

  这种联动效应在一些我国进口依赖度较强的产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目前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0%,铝土的对外依存度接近70%,每年需要大量的进口,一旦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下游产品价格就跟着水涨船高。

  华泰联合证券最新研报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尽管在4月停止反弹且略有回落,但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略显滞后,4月环比仍有一定上涨,特别是矿产品、能源及农资等价格环比仍上涨较明显,预计4月PPI环比涨幅为0.1%。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财政部对包括煤炭、焦炭、成品油、大理石、花岗岩、天然橡胶、稀土、铜、铝、镍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实施较低进口暂定税率之后,平均税率为4.4%,比9%左右的最惠国平均税率低一半以上。在财政部《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中,铜、铝的进口关税已经为零。

  对此,林伯强表示:“近年来国内能源原材料出现缺口,这促使政府改变过去奖励原材料出口、限制进口的措施,进而改为鼓励进口。”

  不过,对于此次关税下调幅度,他表示,虽然“指导意见”未明确,但根据以往经验,此次下调幅度可能有限。“国家大多时候都是实行温和下降,即多频率地每次下调一点。”

  多部委共管促内需

  在此次公布的“指导意见”中,一个显著的转变还体现在对于进口服务体系的保障的加强。

  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口岸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在地的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行工作日24小时预约通关和报检。

  在这之前,这样的待遇只有出口企业能够享受。

  与之前财政部主导的减税方案相比,此次公布的“指导意见”中增加了更多部委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协作。

  事实上,关于促进出口的操作细则早在去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意见。据知情人士了解,由于其中涉及多个部委之间的业务协调,而迟迟未能达成统一意见,此次由国务院统一发布,表明“促进口、扩内需”的落实已到了非常具体的阶段。

  宏观经济层面传递的信号也正在把政策的导向从传统的出口拨回内需。

  5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4 月PMI 为53.3,较上月上升0.2 个百分点,新订单为54.5,比上月下降0.6 个百分点;出口订单52.2,较上月回升0.3 个百分点;购进价格54.8, 比上月下降1.1 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49.5 ,比上月下降1.3 个百分点。

  有业内人士对此认为,4 月PMI 综合指数小幅回升,但数值表现及环比回升幅度均弱于往年,生产量指数由55.2 上升至57.2,而采购量和进口两项指数下降;而从往年同期PMI 指数表现看,PMI 指数平均值为56.4,环比回升幅度平均值为0.9,而本月两项数值分别为53.3 及0.2,弱于历史同期水平,综合表明制造业需求继续偏弱。

  在欧债危机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持续下滑态势。来自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8592亿美元,增长7.3%,同比回落22.3个百分点。而进口方面,数据显示,一季度进口额4292.1亿美元,增长6.8%,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

  与贸易额下滑相比,对外贸易摩擦却在显著上升。尤其在欧盟、美国两大传统出口市场上,近期在自行车、光伏产品等多个产品领域被提起“双反”调查。

  事实上,内外贸的平衡成为一个越来越难以回避的现实话题。在商务部4月27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春季)》中,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进口促进平台被写在了重要的位置。中国经济或将很快作别“严进宽出”的时代。

  铁矿石之生存样本

  “扩内需”从口号落实到政策,预示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正在逐步落到实处。但是仅凭税收杠杆调整是否能够实现贸易结构的“再平衡”,市场也有不同的观点。

  在“指导意见”发布之前不久,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在微博(http://weibo.com)中曾建议:应大幅提高铁矿石进口关税,促使国内钢铁厂减产。他认为此举措将通过减少电耗(我国煤电为主污染大)和炼钢排污,减少国内污染,而维持铁矿石零关税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背道而驰。

  除了环保,更现实的理由则来自相关领域经营效益不佳。

  尽管维持铁矿石进口零关税,今年一季度,全国钢铁业实现净利润为负10.34亿元,是近12年来的首次全行业亏损,也是全国工业利润降幅最大的行业。

  钢铁行业亏损原因之一被认为是铁矿石价格高。据联合金属网分析师徐光剑向本报记者介绍,铁矿石约占到钢材40%的成本。

  兰格钢铁网高级分析师侯志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近几年来,铁矿石价格上涨速度惊人。2000年铁矿石进口价约20美元/吨, 2010年最高突破200美元/吨,即使现在有所下降,约在150美元/吨左右,下游企业很难消化这个上涨成本。有统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同期钢铁企业的亏损面一度超过40%。

  中钢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共进口铁矿石6.86亿吨,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为163.84美元/吨,比2010年同期128.99美元/吨上涨34.85美元/吨,以全年累计进口铁矿石计算,中国钢铁行业累计增加支出239亿美元。

  另一方面,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规模已达9亿吨,超过了我国钢铁“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前,我国钢铁消费总量将在7.1亿吨到8.1亿吨之间的规划要求,已步入产能过剩的时期。

  以铁矿石为样本,降低进口税率从而成为全球铁矿石大买家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却并没有获得与市场地位匹配的定价权。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承担了价格波动的风险的同时,也并没有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我们不能指望所有企业都长生不死, 大幅提高进口关税,转变思路,依靠市场竞争来倒逼钢铁行业实现优胜劣汰,这才真正有利于调结构。”鲁政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铁矿石进口关税不用担心有钢企会承受不起。

  不过,林伯强却表示应谨慎提高我国铁矿石进口关税,要充分考虑对钢企当前的影响,目前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即使征收5%的关税,就相当于侵蚀了企业5%的利润。”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一位采购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现在一吨钢材利润仅几十元,但支出大增,尤其是我们国企人力成本占到了20%~30%,如提高我国铁矿石进口关税无疑会加大企业成本压力。”但他同时坦言,虽然增税短期对企业造成影响,但长期来看,这将有助企业技术改造与倒逼企业全面转型,提高附加值而压缩产能。

  唐山一家民企钢铁负责人王先生则对前景的担忧更多。“我们现在只做灵活的订单,不敢进行规模扩张,怕所投资金未来‘颗粒无收’。”

  在降税利好政策出台的时候,围绕铁矿石的进口零关税所引发的争议,表明政策的实施成效仍需要更多辅助性的产业政策进行支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