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锦绣》:第九大街来客

2011年05月12日 21:50 来源:《锦绣》

  滨海新区太大了,有令人刺激的地方,也有让人担忧、着急的地方。比如在引进企业方面,是否会放弃一些软性的东西而只是看完成多少产值、挣了多少钱这类的硬指标?

  第九大街来客

  《锦绣》杂志记者:陈培婵

  陈乃克是泰达第一个海归民营创业者,创业时间是1997年6月,公司名叫博益(天津)气动技术研究所。1998年,陈乃克与神舟五号专家的偶遇,促成这个民营企业参与大火箭项目。

  2008年,博益气动增资到1000万;2009年,引入风险投资;2010年,完成首次股权激励;现在,还有公司找陈乃克谈上市的事情。但是陈乃克反而不敢像以前那样快速发展了,尤其是在上市的问题上,看得出他的犹豫。

  他的公司在滨海新区第九大街,但这里不是曼哈顿金融区,这里始终是在搞工业。车子驶过一汽丰田厂区,然后是丰华工业园,陈乃克创立的博益气动就在这个工业园中。

  自2006年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入驻的大项目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一种挤压—比如为给大项目腾地方带来的清退潮。对此,陈乃克很矛盾,很担忧。

  会客厅里,还摆放着陈乃克做“奥运火炬手”时留下的火炬,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一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大事件的背后,是一种渴望“被关注”的心态和生态。

  口述:

  博益(天津)气动技术研究所所长陈乃克

  1982年从东北大学毕业之后,我留在沈阳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了6年,期间有机会给西门子等国外先进设备做安装调试工作。我发现国内的技术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决定出国留学。1989年,我到了日本,5年后博士毕业,曾短暂地留在日本福田公司工作,从事气密检测技术研究,生产气密检漏仪。不过正如我进公司时候就想过的,迟早还是要回国。

  共产党员嘛,我跟组织说我要出国留学,没有想过移民,走的时候签过协议说会回国。1997年,42岁,我回来了。怎么说呢,缘分也好,机会也好。留学日本的时候,打工挣了点钱,想回来做投资,肯定要考虑风险的问题。所以,我做了很多调查,找了好多地方。跟农民种地一样,得想好往哪片地里撒种子。我走了十几家开发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南京、廊坊等等,我都去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创业环境并不是那么好。回来之前,我一直看《人民日报》海外版,听说泰达有个创业中心。总体比较,泰达的条件是比较差的。但我当时有一个感受,泰达的办事人员作风是最好的,我想肯定有发展前途。作风,在15年前你们可能没有那种体会。90年代官员的官僚作风是很牛的,你没办法。浦东我也去过,但我是北方人,祖籍山西太原,生长在东北,要是到上海,气候不适应,语言也不通。而且考虑到这边很多土地是围海造陆的,相对比较便宜,最终选择了泰达。我租了两三间房当办公室,每平米才5毛钱,但是那会儿钱挺值钱的—未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