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波动中的国企与民企

2011年05月19日 10:51 来源:南方周末

  为对付经济危机的宽松财政政策导致国企的继续强大,为对付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带来民企的破产,在中国特有的经济结构中,不同波动周期的政策都带来国进民退。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是不以效率见长的。

  所谓效率,是指同样的一块钱,民企可以把一块钱掰成两半来用,最后变出了两块钱。而国企揣着这一块钱,尽想着办法如何肥自己的腰包,结果五毛钱跑到国企老总的小舅子口袋里,剩下五毛钱拿去乱投资,可能血本无归,反正不是自己的钱,出了问题,最多就是异地为官而已。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中国,在巴基斯坦、俄罗斯,甚至英国、法国、日本,都比比皆是。所以,国企的低效不是国人的素质问题,而是这个国有的机制问题。

  但是这个机制在中国大行其道,甚至成为所谓“中国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国企能赚钱。也就是说,没有效率的机制不等于不能赚钱。相反地,它没有效率,但是赚的钱可能还更多。看看那些国企、央企,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羡慕得我天天跟学生抱怨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而我就是入错了行。

  这些国企的赚钱秘诀在于国家赋予它们的垄断地位,在于国家在用地、贷款、水电等资源方面的补贴。要是国家能把这些补贴的十分之一给民企,我敢打包票,民企能干得比国企好十倍。甚至不需要补贴,只要民企能拿到市场准入就可以。

  当然,国企大行其道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集团的存在。看看那些国企老总们,有多少是红二代、官二代?所以,国企仍能在一片喊打声中自得其乐,悠哉而执著地生存着。

  而经济危机的不断来袭,让国进民退更加蓬勃地发展着。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急剧下滑,中国这个外向型的经济跟着陷入萧条。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四万亿的投资非常及时地出台(中国从来不缺乏速度,缺的是质量)。2009年简直是中国市场的抢钱盛宴。各方神仙各显身手,呼朋唤友地喊着,钱多,人傻,快来,分食着这四万亿的蛋糕。

  哪一路神仙最有抢钱的能耐?当然是国企啦,自家的孩子嘛。于是乎,高铁项目哗啦啦地上马,发行债券,银行借款,铁道部的资产急剧增加,大家数钱数到手抽筋。当然,最抽筋的就是我们的前部长刘志军,结果进了班房。

  至于民企,哪凉快哪呆着去。所以,为应对危机而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国进民退。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2011年,这四万亿的投资终于见了效果:无论钱是进了哪些人的口袋也好,还是真的投入了实际项目也好,这钱真正花出来了,恰恰促进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

  这下可好,发改委这个救火大队长到处扑火,约谈,罚款,喝咖啡,对价格控制尽心尽力。而央行开始了一整轮的货币紧缩:这轮调控提高了11次存款准备金率,加息4次。当这番调控还在进行时,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哀鸿遍野,在民间的拆借市场中,年利率高的都达到100%了。

  谁最苦哈哈?当然不是那些国企啦,民企是也!那些国企本来就是现金大户,个个都是各自市场中最赚钱的公司嘛。而且,在银行有限的贷款中,还得优先照顾重点工程。如果资金紧张,有些工程必须烂尾的话,那就烂那些民企的小工程吧。那些国企的重点工程可是有关国家的脸面的,不能轻易烂掉。

  所以,为了对付通胀所采用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是中小民企的资金链的断裂及破产,而财大气粗的国企们可以继续傲然于市场,这更是明明白白的国进民退。

  总之,为对付经济危机的宽松财政政策导致国企的继续强大,为对付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带来民企的破产,在中国特有的经济结构中,不同波动周期的政策都带来国进民退。于是,我们只能忍受更多的低效的国企,垄断的市场结构,低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不断两极分化的收入分配。

  我们还能期待啥?让政府在危机来袭的时候,不去盲目地扩张,而是把危机当做契机,打破垄断,优化市场结构?或者让政府在通胀的时候,不去盲目地收缩,而是真正地开放市场,让提供90%就业的中小民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好像在目前的情况下都行不通。

  无奈中,我们只好双手合十,祈祷人性善吧:如果人性足够善,没有那么多贪欲,就不会有危机的侵袭,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这样的话,政府也不用忙不迭地扩张和收缩,减少波动中的国进民退。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上一页1下一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