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2日 04:01 来源:深圳商报
□李英锋
有媒体报道,5月29日中石化浙江温州加油站将水加入汽油里导致多辆汽车“罢工”。中石化回应称,温州“掺水油”系设备故障所致,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聘12名社会监督员监督产品质量。此前湖南岳阳发生汽车在中石化网点加油后发抖、无力等问题,或涉及上万辆车。(6月1日《新京报》报道)
最近,中石化“麻烦”不断,广东分公司的“天价酒”事件、云南分公司的“奖金门”事件以及岳阳的“问题油”事件、温州的“掺水油”事件纷至沓来,把中石化这桶“油”搅得很浑,民众对中石化的信任度降到了一个低点,中石化的企业形象很受伤。
在这种不利的情势下,中石化聘请了12名社会监督员,以期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促进中石化的良性健康发展,中肯地说,中石化能够迈出这一步,说明中石化重视了舆论的批评,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并准备努力纠正问题,杜绝问题,这是一个积极的态度。
然而,中石化完善外部监督只有积极的态度远远不够,有了积极的态度,还要有能够落实积极态度的“保质保量”的具体行动,如果具体行动不“达标”,那么所谓的积极态度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就会成为形式主义。此次中石化仅聘请了12名社会监督员,社会监督员中有能源专家、经济学家、学术界、工商界代表以及媒体、消费者代表,其中的消费者代表占比极少,而这些监督员要监督的单位有多少呢?中石化社会监督员、中国能源网董事总经理韩晓平透露,中石化加油站有3万多个。12名监督员监督3万多个加油站,这是一个极不对称的监督列式,这也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监督任务。按理说,消费者代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在对中石化进行监督时是最有直接发言权的,但社会监督员中消费者代表的数量少得可怜,消费者的原生态发言会受到极大制约,中石化也就听不到大量的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第一手监督信息,如此,外部监督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显然,中石化聘请的12名社会监督员的数量距离“达标”还很远很远,由12名社会监督员支撑的外部监督的形式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笔者以为,当前民众对中石化、中石油进行监督的意愿强烈,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也蕴藏在民意当中,中石化根本不需要郑重其事地聘任几个固定的社会监督员,也不能把接受外部监督的意愿拘泥于固定的社会监督员,中石化应该把每一个消费者都视为社会监督员,重视任何一个监督的声音,应该像对待固定监督员那样庄重对待民众的自发监督,诚恳地接受关于油价、油质、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批评、建议、质询。“人人都是监督员”这种监督模式是最便捷、最灵活多样的,也必然能够起到最广泛、最有效的监督效果。
当然,人人都是监督员的监督模式肯定要给中石化造成巨大的自律整改压力,不知中石化敢不敢接受这种挑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