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1日 10:58 来源:财新网
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并不是从国外输入的泊来品,而是早已扎根在中国经济实践的土壤中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拉亚)本专栏的前20篇文章已对现代预期管理的基本概念作了一些介绍。本文对现代预期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总结。
在欧美经济学界,预期管理这个词是最近10年流行起来的。但是预期管理概念,即政府有意影响预期的概念,早已蕴含在政府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制定政策中。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把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或失业率)联系在一起,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预期管理的理论模式。
1990年后,受时间不一致性理论和货币时间不一致性理论的影响,欧美国家普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视为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预期管理的基本模式。伴随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西方国家央行的政策制定发生了重大变化,放弃了制定政策的神秘性和不透明性,逐渐增加了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克鲁格曼(Krugman)在1998年和1999年研究日本的流动性陷阱时提出了预期管理的思想,只是没有用预期管理这个词。1998年他的论文在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基础上,引进理性预期概念,建立预期管理的一种理论模式,作为针对流动性陷阱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艾格尔逊和伍德福德(Eggertsson and Woodford)在2003年研究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时指出,治理通货紧缩的关键是预期管理。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思想起源于对日本流动性陷阱研究。
进入本世纪后,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预期管理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到现代预期管理理论阶段。现代预期管理理论继承了政策透明和公开的思想,放弃了固守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思想,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在指导预期管理理论发展上开始占上风。这导致了最近10余年来货币政策观念的明显改变,预期管理成为了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莫里斯(Morris)和Shin 在2008年对这一改变作了介绍:“最近15年时间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看到了对货币政策理解和引导这两个方面认识的明显革命。”“这场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观点视货币政策为工程问题。面临控制范围以外的不确定性,央行有一组可控制的操作工具,试图操作这组工具达到它的目标。现代观点视货币政策为一策略问题。”“依据这一现代观点,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管理和协调预期。相对于央行的直接工具变量控制,如控制隔夜利率,央行传递信息更为重要。”
伍德福德、艾格尔逊和Svensson等人是货币观念这一变革的主要推动者。伍德福德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的内容提要中指出:预期管理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起到重要的作用。艾格尔逊和伍德福德 于2003年对预期管理作了更多论述。伍德福德在他的书中用一节的篇幅介绍了预期管理的思想。Svensson于2004年指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预期管理。伍德福德又于2005年分析了预期管理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不同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目标是不变的,而预期管理的目标可以根据央行的预期而改变。他的这篇文章,划清了预期管理理论模式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模式的界限。莫里斯 和Shin于2008年用太阳黑子的比喻,为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勾画了一个简单的理论假设体系,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模式。预期管理理论仍处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成熟,理论还落后于实践。
在1989年至1994年,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形成了与现代预期管理理论模式类似的预期管理模式,对现代预期管理的两种基本模式(Krugman流动性陷阱和Morris和Shin的太阳黑子比喻模式)均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对现代预期理论涉及的政策策略、协调预期、政策目标、政策透明、政策可信度等都做过类似论述。完全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并不是从国外输入的泊来品,而是早已扎根在中国经济实践的土壤中。■
作者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