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金州国储库:大连的 米袋子

2011年07月13日 23:15 来源:粮油市场报

  □本报记者 闫巍 特约通讯员 王洪东

  金州素有“大连的璀璨明珠”之美誉,它不仅海岸曲折、港湾相连、气候宜人、物产丰饶,而且还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家喻户晓的金州龙舞、底蕴浑厚的皮影戏、高山流水传雅韵的古琴,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令人驻足流连。

  如今的金州,因为有了金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从而在经济建设方面,生发出一种强劲活力。

  改革促发展

  在上世纪90 年代以前,金州国储库是一个典型的老字号国有企业,过着花钱不愁、生存无忧的日子。

  1992 年,国家放开了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市场,国有粮食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金州国储库面临着严峻生存考验。1994~1998 年,粮库陷入低谷。

  “当时我们过得非常艰难,原有的财政补贴中断,新的粮食经营体制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经营业务处于停滞状态。”金州国储库主任陈兆斌回忆。

  老人、老账和老粮的“三老”问题压得金州国储库透不过气来。由于维修投入不足,致使企业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库房、场地破烂不堪,当时,粮库的干部与职工皆人心涣散,普遍存在“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虑。

  陈兆斌首先从解决“三老”问题入手,拉开了金州国储库全面改革的序幕。1999 年,完成了减员分流工作,共分流职工283 人。1998 年和2005年金州国储库又分2次清理拨离财务挂账3200 万元,并按照政策要求销售处理了全部库存老粮。

  改革让职工感到了压力,但也看到了希望,积极性大大提高。改革前,3个人干1件活都嫌累;改革后,1个人干3件活不叫苦。新体制运行了一年后,职工年平均工资就增长到原来的2~3倍。

  金州国储库终于在2004年走出低谷,实现了扭亏为盈,2009年粮食经营量22万吨,企业实现利税500万元。

  储粮保安全

  金州国储库重新焕发了青春和活力,由原来单一型企业发展成为集粮食储备、中转、期货交割、粮食经营、出口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企业。

  “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储备是粮食安全的保证,国家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陈兆斌说。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金州国储库现在总仓容量已达13 万吨,储存各级储备粮油11.25 万吨。

  正因为有了足够的储备,金州国储库才有充足的资本,配合政府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2008 年春节前夕,大连市粮食局决定扩大市级储备粮油的规模,金州国储库市级储备豆油新增指标2000 吨、临时增加面粉600 吨、大米200 吨,金州区政府根据大连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决定增加500 吨豆油储备指标。

  金州国储库在时间紧、任务重、豆油、成品粮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同豆油供应商联系,努力寻找成品粮大户,摸准市场行情,以最低的价格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市粮食局、区政府下达的临时应急储备任务。

  为此,金州国储库荣获市粮食局颁发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特殊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2003 年抗击“非典”时期,大连市政府下达给金州国储库4000 吨成品大米的储备任务,特别强调:必须保证这批抗非典大米在半年内不出任何差错。

  金州国储库接到任务后,研究解决方案,制定保化措施,胜利地完成任务,受到了市政府的表扬。其中,粮油储藏工程师刘建保因在此项任务完成中成绩突出,被授予抗非典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库,不应单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应该考虑社会效益,考虑政府赋予我们的责任!”陈兆斌和他的金州国储库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保粮信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