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5日 16:52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倒闭潮折射出浙江中小企业的转型困局
记者 翁海华 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 郑黎、李亚彪
6月底,何朱安开始着手升级公司的运营系统,将整体货代数据上传到网上,实现自己的“云计算”架构。
何是宁波环集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宁波当地口岸协会国际联运分会会长,在货代行业浸淫10多年,目前公司200多人的规模,“净利润几百万元,每年没什么增长。”
用何的话来说,国内的货代公司再不升级,将会失去未来的国际货运市场。
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1.45亿标准箱,上海港也首次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但就国际海运市场而言,马士基物流占据了30%以上份额,中远只占5%的市场,国际物流的命脉依旧掌握在国外物流商的手中。
“我们可以联合全国的货代公司,争取拿到更低的仓位价格,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国际物流方案,实现物流信息化,”为何朱安提供整体云计算支持的奥林科技总裁陈振洲表示,公司创建的“奥林大掌柜”平台可以为货代公司提供国际竞争支持。
事实上,大掌柜本身也是奥林科技转型升级的产物。
10年前,奥林科技创始人王坚从IBM离职创立自己的软件公司,2005年在国内接到第一单软件业务,尽管技术方面无可挑剔,但6年来靠卖软件收获的业绩乏善可陈。在中国的软件市场,常规的操作很难做大。
如何从软件行业突围?2008年,奥林科技选择走垂直行业软件市场,在原先的SaaS基础上,创建了国际物流云商务平台,实现自身的企业转型。
但摆在奥林科技面前的是,近期的融资环境越来越恶劣,加上通货膨胀以及汇率不断上升,其对业务的开拓越来越受到限制。“在中小企业的生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会花钱投资到企业的转型升级上。”
浙江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表示,目前浙江的中小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转型是奢谈。
倒闭潮
6月中旬,位于温州乐清柳市镇新光工业区内的浙江天石电子有限公司猝然倒闭,厂区内值钱物品被职工以及债主们搬抢一空,老板逃之夭夭。
这是短短2个月时间内,温州第四家倒掉的企业。
全国工商联近期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工业小企业将陷入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轮发展困境。
长期关注民营企业发展的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目前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形势很严峻。
温州企业连二连三地出现关停倒闭,给当前经济形势敲响了警钟。
因为炒股出现亏损,“听说欠了银行5000万元,欠了个人7000多万元,” 浙江天石电子有限公司老板叶建乐逃往荷兰。
据悉,天石电子是乐清柳市当地的明星企业,但去年下半年来,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以至于工人工资无法正常发放。
6月中旬,听闻公司老板已经外逃的员工,以及闻风而至的讨债者和附近居民将天石电子厂内物品搬运一空。
纵观此前已经曝光的三旗集团、江南皮革和波特曼等企业的倒闭案例,不难发现,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或欠下巨额赌债,或盲目扩张,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企业主选择外逃,将烂摊子丢给当地政府和债主。
未经证实的消息称,2011年以来,温州企业主逃跑的有7个,间接逃跑的有70个。
事实上,在当前银根收紧的背景下,温州的工业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此前,温州市经贸委监测的15大行业数据显示,1-3月出口导向型行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下降7%和17%。重点监测的35家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出口导向型企业中,亏损的占四分之一强,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
而且,这些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1%,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亏损面12%,亏损企业亏损额2.88亿元,同比增长25.1%。
一份调研数据称,目前已经有20%的温州中小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更是认为,下半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0%。
6月29日,温州云鼎国际大酒店也突然传出暂停营业的消息。而究其原因是,一种说法是股东内部矛盾使酒店面临困境,导致酒店停业;另一种说法称是酒店法人代表王某个人债务引发酒店危机。
中小企业危机并非仅出现在温州,此前的5月20日,位于台州的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强投湖自杀。据初步调查,卢及其名下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2.7亿元,民间借贷1.72亿元,总借款达4.7亿元。自此台州最大钢结构企业寿终正寝。
事实上,一家企业的猝死,往往又连带出几家企业的资金链问题。
典型的如三旗集团的倒闭,将另外4家企业牵涉其中,除实力较强的胜武集团拿出自有资金2200万元履行连带责任外,一家实力最弱的企业主已弃厂外逃。
此外的基安机械有限公司因为三旗集团担保1600万贷款受到牵连,正被银行逼债。昌林液压气动成套有限公司、奥德康公司及其法人代表,都被当地法院认定“老赖”而被通告,陷入被银行逼债、查封账户的境地。
传统的中小企业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融资难
近期全国工商联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非常困难,数据显示,90%的规模以下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微小企业的这一数据达到95%。
据悉,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报告分为一个总报告,和4个子报告,当中的中小企业融资子报告最为显眼。
报告认为,解决融资难问题,是当前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
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当高,即便是小额贷款的利息也要比银行利息高3到4倍,民间借贷的月息达到10%。
报告结论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已经远远高于企业的承受能力;多年来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现象依旧没有得到缓解;下半年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会更进一步加剧。
不过,社科院最近刊登的一份《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和产业升级状况调查》称,“中小企业融资不那么难。”
这份报告认为,从信贷总量来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其比例还稳中有升。
从浙江省前5 个月的情况来看,信贷增量同比减少1000 亿,但是仅房地产按揭贷款一项就减少了600 亿,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也进一步压缩。
同时,由于各个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非常重视,为此在新增信贷总量当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给予了明确的占比保证。
浙江银监局局长杨小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2011年,浙江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在整个增量贷款中,占比一直很高。
例如,浙江某国有商业银行,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占到总量的50%以上;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其在今年100 亿新增信贷总量中,也有40 亿贷给了中小企业。
社科院报告的结论是,只要提供可信的担保抵押品,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是水道渠成的。可见,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在总量上还是有保障的。
但社科院的报告遭到了周德文的质疑,其称,社科院的报告是基于银行提供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他们没有走访温州当地企业。”
社科院的报告显示,此次课题组在6 月19 日至23 日,对杭州和义乌两地的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讨论。
“调研报告仅供参考。”7月1日,上述课题组成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宁波德泰化学总经理黄锡甫表示,企业从银行拿不到钱,只有借高利贷,而工业企业根本赚不了那么多利润,结果就是倒闭。
而就是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实际的利息远远高于基准利息。“除了上浮30%的利息之外,银行往往规定贷款资金的30%用于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这样一来实际利息也达到10%以上。”
在温州大约有36万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大约占30万家。而当中只有10%的中小企业能从银行贷款,温州一位银行系统的人士称。
小企业困局
“我们现在都休息了。”东信集团董事长王崇焕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当地很多企业家都不想做实业了。
在温州,稍微有点资金的都去投资房地产,或进行民间借贷,收益远远高于实业投资。同时做实业还承担着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
王崇焕称,除了原材料涨价之外,工人工资也在大幅度上涨,特别是融资成本的高企,让工业企业面临辛苦一年到头还是亏损的境地。“即便是银行贷款的利息也已经超过10%,而现在企业的毛利率很多还没有达到10%呢。”
正因为如此,东信集团在今年大幅度减少开工项目,原先一年产值超过5亿元,如今一年只有几千万人民币。
据温州经贸局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4.5%的企业表示用工紧缺,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约有25%的企业出现因缺工导致生产能力饱和而不敢接单的现象,在眼镜、打火机、制笔等出口导向型企业,这一比例更达到三分之一。
由于各种成本的上升,2011年一季度,温州眼镜、打火机、制笔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大约30%,亏损面达到四分之一。
在采访中,杨小苹介绍称,浙江中小企业总体很难,贷款规模在下降,今年全省总的企业贷款量在下降。
浙江省银监局的数据显示,今年浙江省(不含宁波)主要银行机构可用信贷规模较去年下降了12%。
而温州市企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认为当前资金吃紧的企业占到42.9%。
对于融资难问题,周德文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是现有的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没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更多地是为大企业服务,没有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其次是资本市场发育不齐全,企业过多地依赖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发债发不了,上市的门槛也是挺高的,直接融资的比例在整个银行贷中仅占1%。
三是,目前的担保体系也不齐全。尽管社会担保公司很多,仍不能满足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担保业务也是对流动资金的担保,对固定资产的担保还没有,也就是说不可能对项目建设进行融资担保。
四是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不愿意为小企业贷款,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贷款抵押物,再加上企业财务制度不明晰等因素,在银根收紧后,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自然减少。
杨小苹称,中小企业的困难不光是资金问题,还有用电荒、用工荒、用地荒。今年中小企业所遇困难是上述几大问题的叠加。
兰溪市工商联秘书长廖养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当地小企业融资还是难,微小企业融资最难的是没有可用于抵押的资产。
除此之外,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太大,没有可预测性。如去年市场上的棉花价格很高,当地许多纺织企业在今年春节棉花价格下跌时储备了大量的棉花,但没想到现在棉花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当地纺织企业已经无利润可言。
倒闭真相
伴随着浙江天石电子有限公司的关门大吉,浙江中小企业的“倒闭潮”似乎愈演愈烈。
周德文表示,今年温州中小企业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加严重,目前温州的企业主要面临五大生存压力:用工荒、加薪潮、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
如果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政策在今年下半年依然没有改变,40%中小企业在今年年底将处于半停工状态,倒闭潮或将来临。
王崇焕更是指出,目前温州停产的、半停产的企业太多了,已有50%的厂房空闲,大家都不开工。
“倒闭潮不准确。”7月1日,台州市发改委主任张锐敏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目前中小企业的生存是存在困难,生存空间被压缩,盈利能力在减弱,但还没有出现倒闭潮。
浙江银监局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小企业的倒闭是个别现象,银监局还没有参与到(倒闭企业的)重组中,而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银监局数次参与企业重组。
6月初,浙江中小企业局就“倒闭潮”一说做过辟谣,认为倒闭潮还没有出现,但也坦承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
张锐敏坦承,现在出现了比08年金融危机更困难的局面,08年是外部环境出现变化,订单突然减少,但当时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对中小企业有资金扶持,而现在是外需没有多大变化,但环境打击更大一点,有订单没有资金。
事实上,浙江中小企业的调节能力很强的,没有资金就扩张慢一点,生产能力降一点,原来做1亿的就做5000万。
黄锡甫表示,从其周边一些企业信息来看,实际的情况是,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比较多,“门一关,别人以为是倒闭了,但东西还在那里,环境好了就又开工了。”
这一点和王崇焕的说法不谋而合,王介绍,许多企业是对实业没有信心,不想开工,还不能算倒闭。
不过,让政府以及企业家更为担心的是,下半年在银根依旧从紧的政策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将更加困难,形势难免会继续恶化。
产业空心化
对于浙江来说,另一个严重问题是“产业空心化”。
以温州为例,原先温州的打火机企业多达3000多家,但现在只剩下100家左右,制鞋企业也是从3000多家剩到1000家。
而在诸暨,当地的珍珠大王开始将企业搬迁至湖北等地。
记者2007年在江西南昌、上饶一些产业园区采访时,当地光伏企业的投资方有70%是来自浙江台州等地的企业家。这也侧面说明,浙江企业不自觉地往内地迁移。
如此带来的后果是,浙江企业的转移影响了当地工业发展。
“没有先前的投资就不会有后面的产出。”温州工商联秘书长称,温州的许多企业都在逃离实业,忙着去搞投资,炒煤、炒矿、放高利贷以及做PE等,产业的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
宁波经委综合调研处处长楼飞君认为,当前浙江产业转移有两种现象,一是产业向内地转移;二是工业企业向投资领域转移。
对于前者,政府引导鼓励企业走出去。至于会不会造成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个不用担心,发达国家也是梯度转移,是经济规律,这种转移只是生产基地转移,销售和总部还是在当地。而对于后者,政府应该加以引导。
“梯度转移是客观规律,但现在很多转移过去的企业在进行重复污染,”宁波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由于西部一些省份的招商门槛很低,条件优厚,许多浙江的企业只是将企业搬迁过去,产业上依旧没有升级,到时候还是要淘汰。
另一个不好的倾向是,很多企业逐渐收缩主业,将精力放在了投资方面。典型的如雅戈尔,其服装主业在三块业务中的贡献是最小的,其房地产以及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远远大于服装主业。
影响转型的两个方面,一是其他行业高利润的吸引;二是其他地区无门槛的诱惑。马卫光称。
造成浙江企业外迁主要有三个因素,周冠鑫表示,首先是土地的限制,浙江的土地紧缺已成为制约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而江苏由于苏北的土地资源相对宽松,苏南的企业可以往苏北迁移。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土地成本不断上涨,有些地方超过200多万/亩。而同时外省市到浙江招商,给的土地政策非常优惠,有的是赠送,企业自然就向内地流动。
第二个制约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招工难、用工荒在今年凸显出来,企业外迁到劳动力大省,也是这种需要。如温州制鞋企业外迁江西等地有熟练工的地方。
第三个制约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无论是在杭州还是温州,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成本比往年高了很多,“比基准利率至少上涨25%,在温州要上涨80%左右,还贷不到钱。”而在内地,招商的企业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银行贷款也会得到保障。
此外一个因素是,浙江的产业园区建设比较落后,各地的园区不成规模,定位不准,产业集中度上不去,至今拿不出一个上规模的产业园区。
艰难的转型
4月10日,浙江省宁波市专门召开了产业转型升级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这种规模)我在机关20多年没有遇到过。”对于宁波经委综合调研处处长楼飞君来说,这次会议印象深刻。
据悉,此次会议之后,包括新兴产业、节能减排以及风险投资等7个方面的相关政策将陆续出台,旨在推动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希望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未来几年有大的发展。“按照十二五的规划,宁波要走出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
这也是宁波市政府担忧宁波工业经济后劲不足而出台的举措。
在一份《2010年宁波工业经济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主要思路》的文件中,阐述了宁波工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次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尚不能有效满足地方工业发展需要;企业竞争力、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工业投资长期低位徘徊,具有战略性的大项目储备不足,同时工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环境容量、资源能源、劳动用工受到严重制约。
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整个浙江省普遍遇到的困局。
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表示,当地企业正面临两个诱惑,一个是资本投资领域的高回报诱惑,这个结果是企业都去做投资了,实业变成了副业。第二个诱惑是外省市无门槛的招商政策,造成许多企业外迁他乡,本地空心化。
2月底,在浙江省工商联举办的民企论坛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揭示了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弊端和后劲不足。
表现为:一是GDP连年增长缓慢,被江苏远远抛开;二是浙江的经济转型裹足不前,外贸型经济依赖依然严重;三是浙江民企产业升级遇阻,民间资金投入实业日益减少。
浙江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表示,最近几年浙江的经济起不来,企业家精神在衰退,民间投资力度衰减,产业转移非常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教授表示,浙江要从从草本经济向木本经济发展,壮大浙江的民营企业。
但创新的动力枯竭,以及政策上的限制,让浙江的金融创新和产业转型受到阻击。周冠鑫称,改革创新,就是要有鼓励失败的环境,以前这方面很好,现在不行了。改革任务还是很艰巨。
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已经是浙江省政府当下的紧迫任务。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的经济表现处于倒数,企业倒闭接二连三。痛定思痛,浙江政府出台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转型已经说了好多年,年年说年年老样子。”
对于政府来说,经济转型转向哪里?哪些行业是浙江省有优势和可以成为未来增长一极的行业。
目前浙江将目光瞄向了金融产业和海洋经济。金融产业浙江有基础,但不雄厚。最近浙江金融办正在抓紧制定浙江金融十二五规划,力争将金融服务业打造成浙江的支柱产业。当中包括成立更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并发展城商行。
而海洋经济方面,相关规划最近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政策上已经获得先发优势,但是不是在行业发展上获得优势还很难说。
崇尚“无为而治”的浙江,出路何在?海洋经济似乎是眼前最闪亮的一根稻草。
争议无为而治
众所周知,浙江工业经济的特色是“低、小、散、落”。产品低端,企业规模小,分布分散,抵抗能力落。
省经信委产业发展协调处陈利华介绍,浙江省80%左右是传统产业,其中块状经济差不多占百分之五六十。所以块状经济升级了,就解决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目前,浙江确定了42个块状经济,包括杭州装备制造业、萧山化纤纺织产业、慈溪家电产业、乐清工业电器产业、永康五金产业、义乌饰品产业以及舟山船舶修造产业等等。
另一个途径是发展新兴产业。
目前,浙江省确定了9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分别是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
根据规划,到2015年,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占到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并成为浙江省新的支柱产业。
但总体而言,浙江省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要知道,江苏在2010年的6大新兴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2万亿元。
浙江省工商联在2010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就指出,江苏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在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上政策优、投入大,一批较大规模的的旗舰型民营企业集团脱颖而出。
反观浙江,传统产业升级缓慢,产业结构仍以轻工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经济发展后劲受到制约。
这和浙江政府的“无为而治”有关。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官员表示,浙江的市场经济是全国最发达的,政府在以往的扮演的是服务型角色,并没有强力主导产业发展。
但现在看来,江苏和广东为什么发展这么快,这和政府的刻意有为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浙江的先发优势已经不存在,现实情况,让浙江政府不能再“无为而治”, 为此,2010年浙江省政府提出了4大战略,即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平台。最近引进的一些央企,就是在这种战略下的结果。
不过,杭州市西湖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孔村光认为,从长远来看,无为而治的政府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摆在浙江政府面前的另外一个难题是,浙江的民间资金纷纷投入在资本市场,实业投资越来越少。许多民营企业放弃主业,投身于房地产以及资本市场,典型的如雅戈尔,在全国拿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原来的服装主业在整个雅戈尔版图中变成最小的一块。
如何引导资金转向实业投资,是浙江省目前的一个正待解决的课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