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宪恕:新辽商少壮派旗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孙智程景亮
“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
如果不是17岁那年父亲的“独断专行”,提前定制了何宪恕的人生——毕业即接管家族企业,今天的辽宁商界将缺少一位少壮派实干家。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全国诚信守法先进企业、全国出口创汇先进单位、辽宁省最具活力企业的董事长,没有人知道,何宪恕对这种“被绑架”的人生是否曾有过抵触,但看看冲劲十足的辽宁海城后英集团以及近五年来中国福布斯富豪榜上不断刷新的排名,显然,何宪恕自己是喜欢这一角色的,并且操控起来游刃有余。
挺括的衬衫,随性的休闲西裤,严肃却不刻板。即便鲜接受媒体采访,27岁就接掌家族企业,有着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经济学硕士学历的何宪恕很清楚,如何在聚光灯下,向市场推介自己的后英帝国。
归去来兮
2003年,当飞机离开美国新泽西纽瓦克机场跑道的那一瞬间,何宪恕知道,回国扛旗的时间到了。
5年前,何宪恕带着“任务”,独自一人来到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学有所成,接掌企业。
何宪恕34岁,比后英早生了7年。1984年,何宪恕的父亲何著胜创办了后英集团。何著胜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具有那一批创业者共有的特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时常挂在嘴边。耳濡目染之下,何宪恕身上全无其他企业家二代难掩的优越与飞扬。
何宪恕生活习惯严谨,慎酒,每天打乒乓球或者游泳,保持着匀称的身材,不过在企业发展决策上,时常暴露出他果敢的一面。
接管企业之后,何宪恕迅速对后英的发展作了重大调整,由过去的单一产业向多行业、多领域扩张。除了在耐火工业领域内,钢铁工业、生物工程、镁建材、房地产、物流贸易等领域都能看到何宪恕麾下后英帝国的身影。
2003年,何宪恕先后投资5亿元,兴建后英活龙矿业公司、后英集团海城钢铁有限公司,在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一路攀升的形势下,全力打造后英自己的钢铁原料基地。
许多人认为,正是这个决定,让何宪恕打破了外界的质疑,成为辽宁商界少壮派的旗帜性人物之一。
在2004年到2009年的6年间,后英每年缴税递增超1亿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即便如此后英也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润总额6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全年上交税金5.71亿元。
崇尚技术流的学院派
何宪恕儿时是否能够将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拆开一看究竟,然后再恢复原貌,没有人考证过,但这位典型的海归学院派对科技创新的推崇却毋庸置疑。
相比有着“江户商人”气质,负责人言必称市场、销量的丰田文化,何宪恕更青睐于对技术、机械有着狂热和执著追求的本田文化。因为何宪恕始终坚信:没有永远增长的市场,但有永远进步的技术。
自钟情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来,何宪恕在集团所属鞍山活龙矿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以尾矿再选技术为主的第四选矿厂,实现了将此前被视为废物的尾矿,重新加工再选一遍,使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同年,何宪恕设计兴建的科技环保公司,也于当年竣工并投入生产,实现了由过去只能生产重烧产品的原料,产出了具有高附加值的中档产品,推动了产品升级换代。
科技被何宪恕推崇到了一种极致。当然,事实证明,何宪恕的“偏爱”也还给了后英更多的精彩。
2010年全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利润14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全年上交国家税金9.0539万亿元。
多年的留学经历,让何宪恕面对工作多了几分豁达。他不会将自己弄成一只上了发条的机械狗,正如他对能源型产业发展的判断:“中国改革开放在产业上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用一流技术嫁接传统产业。”
追求利益环境双赢的偏执狂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创一时经济效益新高”是何宪恕的行商底线。
何宪恕认为,企业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要承认发展与保护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但更要相信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取得双赢。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何宪恕坦言,在商言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会制约企业发展,影响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理性、思辨让何宪恕与传统意义上的双子座性格描述格格不入,但这并不影响他掌控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回国以后,何宪恕在以往多次投入环保的基础上,投资100万元,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何大洼”修建拦洪蓄水大坝,在“棉花地沟”清淤砌筑400延长米护坝,提高了后英集团流域的防洪、泄洪能力。
2008年,何宪恕又投资2000万元增添环保设备,彻底改变粉尘较多污染较重的状况,使集团所属企业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更新耐火材料重烧窑,通过配备电除尘装置,在全省耐火行业中最先通过环保部门验收合格。
通常而言,纳税大户往往也是耗能大户,高能耗显然有悖于何宪恕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初衷。这时,何宪恕对科技创新的“偏爱”再次给了他巨大的回报。
后英集团下属的活龙矿3-6期工程顺利投产,每年可从废弃的尾矿中复选出铁精粉20万吨。企业又先后购入5台先进的日本产谷河凿岩机,帮助企业实现了无粉尘、低噪音凿岩作业,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十几倍。
实现了“减排”以后,何宪恕又将目光瞄上了“节能”。
何宪恕细致量化了各单位节能降耗指标,并将指标细化,分解到各车间、班组、甚至个人。集团所属各企业,通过给电机安装变频器,掌握适当的开动(车)时间;提高功率因数,降低力率电费;将燃料标准落实到班组个人,将燃料消耗与产量挂钩;充分利用余热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减少原材料运输油耗与磨损。集团下属高纯厂自主创新的“喷水技术”,荣获国家专利,仅此一项技术,就可提高产量25%,降低能耗2%。
后现代主义“家文化”的探路人
如何归纳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后英集团的风雨历程,进一步完善后英的文化体制,以顺应时代,实现新形势下,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当下、以至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何宪恕思考的焦点。
“是梳理完善,不是推倒重来。”何宪恕强调。
何宪恕对企业管理、西方成熟市场秩序侃侃而谈,同时又保持着对后英传统保守的“安人”文化最大理解和维护。“美国的企业文化突出的是利润挂帅,日本的企业文化突出的是团队精神,而中国的企业文化突出的则是‘家’。”
从一家村办小厂,到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后英的“家”哲学早已超越一家企业的范畴。
后英集团地处海城市英落镇后英村,该镇因传说有雄鹰在镇上降落、休憩而得名。虽有如此寓意吉祥的名称,但这里却是群山绵延,土地瘠薄,七山二水一分田,曾是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沟。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后英的崛起,这里的村民才逐渐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日子。后英大部分员工都是当地的村民,何宪恕本人目前也是后英村的党支部副书记。
企业依村而起,村子因企而兴。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为初衷的后英集团,在当地更像一个大家庭。
当企业文化被赋予了图腾的含义,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宪恕对后英企业文化体制梳理完善的迫切与谨慎。
英国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出了4种不同形态的组织文化,包括集权式文化、各司其职式文化、任务导向式文化和重视个人的文化。但很显然,这些都不是何宪恕想要的。
相比之下,何宪恕更倾向于约翰·米尔顿的观点——企业文化与工作环境的氛围有关,人们在环境里做事的方法,反映了日积月累的共同价值与信念。
经过27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后英按照“严、紧、细、勤、实”的工作方针,“拼搏、创新、高效、一流”的经营理念,已经形成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安人”文化。但“安人”并不能完全满足何宪恕对“共同价值与信念”的要求。
何宪恕认为,“家文化”才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的最大特色。人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当今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后英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共同体。
当然,何宪恕眼中的“家”不单单是指何氏家族,而是整个后英集团。“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和鼓励,以维持向心力。”
爱与分享
“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她将带给我无穷无尽的财富。”——何宪恕援引亚历山大大帝的名言,主张分享,并乐在其中。
在对市场的把握与营销上,史蒂夫·乔布斯是何宪恕的偶像,但谈及人生的向往与追求,何宪恕更愿意向比尔·盖茨看齐。
“创造利润,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分享精神是新商业文明的价值取向。”
何宪恕将捐助文化与分享意识融入企业,与其父的“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后英独有的分享文化。
“企业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要懂得感恩党、感恩社会、致富思源,向社会显示自身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更要为国家作贡献,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更多地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社会建设等活动。尤其在新商业文明的进程中,企业需要更加关注民生。”
有细心的后英村民曾作过统计,目前,后英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2平方米以上,电视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80%,无炊做饭户比例占80%,人均年存款5000元以上。
此外,在汶川地震、抗洪救灾、扶贫济困、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也都很容易寻觅到后英的身影。
“新时代的企业家办好企业的同时,也是企业顺应环境变革和时代需求的一个必然选择。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繁荣稳定。所以企业造福社会回报大众,也是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何宪恕说,在爱与分享和奏的交响曲中,他愿意做一名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