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重速度更应重质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7 01:49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杨洋
近来,高铁减速引发人们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思考:如何在加快保障房建设进度的同时,确保工程质量,按时足量向住户交出安全、舒适、可心的新房钥匙?
保障性住房开工率从5月底的32%到7月份的72%,在短短两个月内,新增开工400万套。“大跃进”、“大干快上”被用来形容这一惊人速度。按照这一进度计算,原定于11月底千万保障性住房全面开工建设的目标,定会如期完成。
如保障性住房开工迟缓受到人们指责一样,这一“跨越式”的大干快上,并没有赢来满堂喝彩,反而也引来一些疑惑。8月10日,《人民日报》就刊文指出,“片面讲速度,忽视工程质量,会引发混乱,甚至导致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
按照一般住宅需一年左右的建设周期来看,明年我们将迎来大量保障性住房的上市。保障性住房到底建设了多少?建设质量又是如何?也将迎来社会公众的检验。
如今,地方各级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数字唯上、速度唯上的态度及做法?会否导致偏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原本目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也许会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责”如达摩克斯之剑一般,让他们不得不如此。确实,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曾在全国安居工程电话会议上再次提醒各地官员,保障房建设不但是经济任务,还是政治任务。住建部也同各省市签订了保障房的目标责任书,明确违约官员的行政处罚。难道这应该是盲目快速建设而放弃质量监理责任的理由吗?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从去年的“国十条”、“国五条”再到今年的“国八条”,“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落实约谈问责机制”等内容被反复提及,但结果如何呢?国内一线热点城市房价依然在上涨,二三线城市房价更是出现“势不可当”的趋势,受到惩罚的官员却寥寥无几。也许我们不应该用习惯思维来怀疑保障房建设的责任制会被认真落实,因为毕竟各级政府都在“问责”的压力下为保障房建设做着努力。但值得注意的,如果这种努力掺杂着被动、不情愿的情绪,也就容易造成问题的出现。
保障性住房,人们对其期盼越大、未能获得满足的不满也越大。说得更为形象一些,当高房价将越来越多的人引向保障性住房这条道路时,如果人们发现这条路很窄或者是根本不通,淤积的需求只会让人们发出更大的不满声音。
其实保障性住房自其推出,多年来未能胜任房地产调控有效手段的“工作”,政府寄希望通过数量的大幅增加,进而弥补以前保障性住房建设“欠账”,发挥其应有作用。但如果地方上出于“私心”,建设不到位,或建设中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都会带来负面效果。例如,不谈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公开的“质量问题”,仅就两个月400万套增量来看,一些地方政府便存在“凑数”嫌疑。
说到底,无论是“国十条”还是“国八条”,无论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还是房产税,民众唯一关注的是调控的最终结果。保障房建设,重速度更应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