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关注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需要优秀 更需要最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11:0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刚刚落幕的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可能是近年来最引人关注,也最具话题性的一届。有400多位明星亮相的红毯秀让“粉丝“们津津乐道,总体超50%的得奖率大大超出观众意料。

  抛开浮华与争议,华表奖超50%的得奖率,的确需要理性看待。一方面,这是华表奖自身定位的缘故。也许少有人注意,华表奖的奖项名称均为“优秀”,如优秀故事片,优秀男、女演员,优秀导演等,而非“最佳”。这也正好印证了电影界内的一种普遍说法:华表奖是政府奖,代表政府鼓励。“最佳”只有一个,意在鼓励的“优秀”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呢?

  细看获奖榜单,王珈、沈东《飞天》、韩三平、黄建新《建国大业》获优秀导演奖,优秀女演员奖花落徐帆《唐山大地震》、娜仁花《额吉》,优秀男演员奖由李雪健《杨善洲》、葛优《赵氏孤儿》获得,优秀故事片奖颁给了《山楂树之恋》、《建党伟业》、《钢的琴》等10部影片。不管观众们是否熟悉这些名字,入选这份获奖名单的电影和电影人的确当得起“优秀”二字。

  尤其是获得优秀故事片的《飞天》、《海洋天堂》、《钢的琴》、《杨善洲》等影片,以及优秀新人导演奖的获得者张猛《钢的琴》,优秀新人编剧奖获得者薛晓路《海洋天堂》等,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下,这些制作精良的“非商业大片”很难得到市场重视,主创人员的付出也难以被认可。此次华表奖的鼓励,对他们而言尤为难得,很有可能将是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另外,本届华表奖表彰的是2009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拍摄(引进)并公映的影片。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电影产业腾飞的阶段。2009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456部,2010年故事片产量526部,今年上半年也有超过100部电影上映。即便不计算引进的大量外国电影,这两年半里有资格参评的影片也有至少1000部,而最终获得各个奖项的影片只有36部。真要计算起来,1000多部影片,获得“优秀”评价的影片只有30多部,这个比例并不高。

  另一方面,华表奖的奖项设置的确有值得商榷之处。有没有必要设置这么多奖项?奖项的设置能否更加合理?说到底,这是华表奖自身如何定位的问题:是在“鼓励”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将华表奖办成一个电影界的大联欢;还是“鼓励”结合“竞争”,提升奖项的“含金量”?

  在这个问题上,华表奖也曾经做过调整。以多达10部的“优秀故事片”为例。其实华表奖曾经设置过“最佳故事片”奖,此奖只颁给1部电影,而从第一届华表奖开始,优秀故事片这一奖项就有7部电影获得。但从第三届华表奖开始,“最佳故事片”奖项取消了,而“优秀故事片奖”则保持了“花落多家”的传统。

  在各种评奖频出“双黄蛋”之类的今天,华表奖能否考虑恢复曾有的“最佳”奖项,再将“优秀”奖项进行一些调整与合并?“优秀”奖稍稍多一些,对辛苦了两年的电影人是有效的鼓励;设置“最佳”奖,则既有悬念,获奖也更显珍贵,华表奖作为电影界最高政府荣誉奖的权威性更可名副其实。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