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香港定位之变 转型人民币全球流通中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16:23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人民币离岸市场带给香港的,是一幅未来更加清晰的蓝图构架

  记者 郭璐

  傍晚,香港中环到荃湾的港铁,挤满了各式各样下了班的通勤者。

  一般在这个时候,乘客只是低头静静把玩手上的智能手机、PSP、NDS游戏机,以借此打发时间,地铁上新闻直线播出的晚间新闻多半乏人问津。

  8月16日这天傍晚却和往常有些不同。不少人抬头看着新闻直线上的画面,由于电视声音有限,坐远了的乘客不得不伸长了脖子观望。

  有些手上拿着《苹果日报》的白领,仔细将内容看了又看,这份一贯娱乐至上的报纸用了足足一个版面的篇幅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到来。

  这一日,香港迎来了李克强副总理及随行的高规格财经团队。

  “礼包”

  李克强副总理的随行人员,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等。

  他们带来了一个举足轻重、许可范围甚广的“礼包”,涵盖经贸、金融、民生和社会事业、旅游、粤港合作等诸多方面,共计36条,其中还不乏开放创新之举。

  8月17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香港各界期盼的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港企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以及推出港股ETF等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偌大的会展中心里,掌声不绝,有不少人站立起来。对于香港金融界来说,这个“礼包”来得太及时了。

  激活“死水”

  2011年上半年,香港特区政府正就人民币未来自由兑换问题在亚洲乃至国际市场频繁进行路演。

  “香港金管局目前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在海外地区推广各类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一站式金融平台。”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据他介绍,年初以来,金管局已在悉尼、莫斯科两地举行了两场路演,反响热烈。尽管两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大相径庭,路演组织者却在两地看到了同样座无虚席的场景:悉尼的活动吸引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金融机构超过300多名代表;莫斯科则有120多名东欧高层出席,“无处不是爆满。”

  “金管局计划,今年9月去伦敦,10月去西班牙,明年年初去南美做路演。”金管局发言人对记者透露。

  西行路演的背后,一个日益扩大的人民币资金池正在香港市场成型。

  金管局数据显示,至2011年6月,香港人民币存款达到5500亿元,比年初增长76%,平均每月增幅达到400亿元;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贸易结算超8000亿元,足足比去年总额翻了一倍,平均每月结算额达1300亿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人民币融资也成为了香港金融市场上最活跃的业务,在今年前7个月中,已有43家机构在港发行总额496亿的人民币债券。

  2010至2011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从无到有,从简单的现金业务、贸易结算,到如今的债券、基金等衍生品,成长之速可谓为一日千里。

  不过,也正如香港金管局主席陈德霖所述,“如果只是资金池规模的增加,池塘里的就不是活水。”

  李克强来港前,由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尚无资金回流机制,人民币只能从内地流向香港,资金循环无法扩大,水,是“死”的。而中央政府送来的这个“礼包”,正是为这个池打开了一个源头。

  RQFII起步金额为人民币200亿元。金额虽不算大,个中示范意义深远,更胜在风险可控、可推动人民币回流。

  同样,允许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ETF,自然是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入“池”的重要手段。

  “这些措施是促进资本项目自由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关键一步。”瑞穗银行董事总经理、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回复记者邮件时这样评价。

  “伴随着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香港人币离岸市场的建立,配合以汇率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可能早于预期。这同时可为今后十年,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基础,以应对欧美债务问题、逐步走出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困境。”沈建光认为。

  定位之变

  纵观回归的近15年里,香港经历了两次金融风暴,经济受损严重。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用了八年才勉强恢复;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香港用了不到三年,便步入正常经济轨道。

  究其原因,无非是“借助内地”这四个字。

  1997年,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第一份政府施政报告《共创香港新元》,定下了未来香港发展高增值服务行业的基调。

  此后,香港制造业的版图逐步向珠三角地区转移,本港发展重心转以金融、贸易、物流、旅游等为核心的服务型产业。15年下来,此类产业已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占实际经济增长的92%。

  进入2000年,香港经济疲软,彼时要务,则在于打通内地与香港两地经贸往来的“任督二脉”。

  2003年,首次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此后的每一年,CEPA年年增补签订,香港得以自零售行业入手,一步步由广东渗透至珠三角地区。

  然而,往来两地的港商们在实践中发现,CEPA虽然给了港商关税方面的巨大利好,但并没有使得该地区消费者偏好港货。

  在年复一年的CEPA协议增补签订中,香港特区摸索出了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以人民币离岸市场先行者身份,提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997年,香港在英国伦敦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为世界第六。

  11年后,美国财富杂志的封面文章《三城记》中提到了一个新名词——“纽伦港”,将香港的经济中心地位摆到了纽约和伦敦之后。

  《三城记》作者认为,全球化将三个金融城以共同的经济文化联系起来,造成了一个润滑全球经济的金融网络,明白了“纽伦港”,就看懂了这个时代。

  如果没有背后内地经济强有力的支持,香港位列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位置,绝不容易。

  “香港总体经济转型并不成功,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回归后得到空前的提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港澳台研究所所长冯邦彦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令香港地位得到如此提高的核心因素是中国因素,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是提高其地位的最重要动力。”冯邦彦1987年赴港任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分析员,在港生活了8年。

  香港2011年上半年经济报告数据显示,自1997年至2010年底,在港上市公司急升115%至1413家,总市值自1997年翻四番至21万亿港元,跃居全球第七位。其中,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更由1997年的101家跃升至592家,同期占总市值的比重由16%激增至57%。

  至2010年底,香港精心打造的国际金融中心品牌,已在英国伦敦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上连续5年居第三。

  但与其他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纽约纵横美洲,伦敦睥睨欧洲,香港却因与经济腹地有所阻隔,暂时还无法称雄亚洲。

  “新加坡拥有庞大的美元离岸市场,香港在外汇市场上很难超越新加坡;如果香港能开放人民币离岸业务,形成全球第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那么香港现有的地位将很难被取代。”冯邦彦认为,“这次李克强的到来,也是照着这个思路,通过香港和内地金融框架下的开放合作,特别是在广东先行先试,为香港打造一个强大的金融中心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