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娶三洋:美眷还是剩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15:44 来源: 《新财经》文/吴勇毅
海尔集团并购三洋,再次搅热了家电行业。此并购给国内家电企业带来信心的同时,也将加快行业的洗牌步伐。
7月28日,海尔集团公司与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签署备忘录,海尔将收购松下集团旗下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资产和销售网络。海尔集团相关人士透露,海尔与三洋电机预计在2011年9月底签署正式协议,整个交易价格约为100亿日元(约1.3亿美元)。
海尔的此次收购,是继TCL重组法国汤姆逊后,中国家电企业又一次海外大收购,也是中国企业历史上首度收购日本制造业巨头的主营业务。
并购谋双赢
此次收购三洋,被看作是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延伸。可查资料显示,早在1996年,海尔集团就开始实行海外发展战略,在欧美国家兴建产业园并展开海尔品牌的产品销售。
2000年,海尔开始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建立海外生产厂与分销中心,但规模都不大,竞争对手较多,销售结果没能达到集团要求。此次,海尔收购与中国消费结构、物流、文化背景相似的三洋东南亚“冰洗线”,不但有利于避免大规模的自建投资、资源浪费,而且对海尔进一步实现销售“落地”、迅速抢占东南亚市场有较大帮助,为以后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2005年,海尔集团曾尝试海外并购式扩张,宣布竞购美国第二大白色家电企业美泰,但美泰最终被惠而浦收入囊中。此次并购三洋,海尔集团志在必夺。据海尔集团提供的新闻稿,截至2010年年底,其在全球拥有21个工业园、27个制造基地、10个综合研发中心,全球营业额为207亿美元。并购三洋后,将使海尔全球制造基地增加到28个。
而松下集团抛售三洋白色家电业务之举,或在其内忧外患之时,急于瘦身。松下电器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303.5亿日元,销售额同比下降10.7%。曾经风光一时的三洋电机,以及电池、家用电器和半导体等业务,早已陷入日益严重的亏损状态。三洋电机一季财报显示,其销售额为3240亿日元,同比下降22%,营业利润为-140亿日元。可见,松下的并购也没有改变三洋颓势。
更为关键的是,松下2008年金融危机要约收购三洋电机时,就遭遇了业务重叠、同业竞争、业务下降的窘况。而自三洋在2009年成为松下子公司后,三洋的白电业务对于松下来说,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味如“鸡肋”。于是,松下就开始削减盈利无望的冰洗、物流、半导体、小型电机等重复事业。
预计2012年1月完成内部整合后,松下将把经营重心更多地放在与环保相关的科技与产品上,比如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节能系统,彻底让三洋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撤出白色家电业务。而今年4月,松下也开始计划大规模裁员,主要涉及三洋白电部分。
可见,此番松下出售,被视为松下在收购三洋之后的进一步整合与“瘦身”,有点壮士断腕的意味。
海尔的市场份额扩大
海尔集团对三洋的并购,再次搅热了全球家电业,尤其是国内家电业,也表明了日系家电在华继续败退的迹象。考虑到三洋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海尔完成此次并购后,会给国产家电企业带来信心,同时加快行业的洗牌步伐。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电冰箱市场份额中,海尔、三洋分别占12.6%、4.4%,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七;洗衣机市场份额中,两者分别占9.2%、5.5%,排名为第二和第六。此外,三洋在日本洗衣机市场、越南冰箱市场所占份额分别为15%、30%。
毋庸置疑,此次收购后,海尔的国内外冰洗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还可以获得白色家电行业最先进地区、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专利。海尔与三洋冰洗线的整合,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互补,帮助海尔更好地向国际化延伸。同时,海尔的并购也会加剧同行的紧张情绪,给其他家电企业带来一定竞争压力,促使同行业的战略调整,行业洗牌加剧。
近期,国内家电行业并购案已发生多起,如飞利浦收购奔腾电器、法国赛博集团收购中国炊具大王苏泊尔、厨具厂商爱仕达收购步步高小家电业务,等等。更令人“震憾”的是,意大利家电巨头德龙集团为加速在华发展,近期高调宣称将并购中国“一批”本土家电品牌。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未来家电业势必有一番优胜劣汰、重新整合的过程。
2006年以来,中国家电行业掀起了新一轮并购重组大潮。经过一番较量与整合,美的收购荣事达、华凌、小天鹅,海信拿下科龙,长虹入住美菱,海尔也是不断上演建厂与并购交替的大手笔,家电制造行业形成了几大巨头争霸的局面。
海尔的国际化之路
一些业界专家认为,收购三洋白电,日本人看不懂,不少中国人也是一头雾水。然而,海尔似乎已对日本市场抱有雄心壮志,东京最繁华的地段海尔举起了大幅户外广告牌。
在海尔之前,一些中国企业抱着不同目的并购了日本企业。不久前,联想宣布并购日本NEC的个人电脑业务,苏宁电器在2009年也收购了日本零售家电企业Loax。然而,至今为止,成效并不大。
家电业观察家刘步尘并不认为此次并购能加速海尔在日本市场的拓展,也尚难判断这是海尔拟大规模积极进攻日本的信号。“我们看到收购后海尔在日本只能用三洋的子品牌‘AQUA’,而不能用三洋主品牌‘SANYO’,而且,三洋品牌在日本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因此,海尔在日本市场打拼会很艰难,想借助三洋并购突破日本市场困难重重。”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三洋洗衣机和电冰箱业务收入总计856亿日元。而松下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86926亿日元,这意味着出售给海尔的三洋业务约占其整体营收的1%,对松下国内外市场尚不能构成直接威胁。在中国市场,松下却不想放弃三洋合肥公司。据悉,三洋洗衣机在中国市场份额仅次于海尔和美的,三洋位居第三位,产品和渠道都很优质,这说明松下的决定是精明的。
而海尔在欧美、东南亚市场等国打拼了十多年,其海外销售额只占其总量的1/12,尚不如华为、中兴等IT企业,并不太成功。众所周知,寻求突破国际化扩张一直是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天花板,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鲜有成功案例。
此前TCL并购法国汤姆逊、阿尔卡特遭遇整合难题后出现巨亏,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后也存在数年的整合大难题,多少年来,中国企业更多在“OEM贴牌”继续寻求国际化发展之路。有专家认为,海尔此举胜算不大,也有不少风险,毕竟它的目标是松下和三洋都难以完成之事—扭亏。
营销专家肖志营认为,松下出售三洋白色家电业务,目的是解决松下集团内部白电业务重叠、避免同业竞争问题;但并购三洋后,海尔面临着与松下同样的问题,除非海尔技高一筹,内部消化整合力特强。
有专家甚至说,海尔这笔投资看似划算,其实是一次收购“垃圾尾货”的仓促行为,或为了赚个国际化的好名声,造个“噱头”。此话或许偏颇,但也值得海尔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