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财政包袱越来越重 部分地方政府开始涸泽而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22:06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事多钱少,地方政府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各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在目前已发布地方政府性债务账单的省份中,海南省政府债务率高居第一,负有偿还责任和担保责任的债务占综合财力的比重为93.18%。

  4万亿投资计划、水利建设和保障房建设等都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巨额资金。重压之下,各地开始想“歪点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价格调节基金开始涌现。

  “这次重启价格调节基金与20年前相似,针对社会上亟须解决的问题,设立相应收费,这很容易让人认为巧立名目,而且容易助长乱收费,加重企业和群众负担。”南开大学财政系教授马蔡琛说。

  比如吉林省长春市规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征收的基金,除对餐饮、住宿、娱乐业按营业额的0.5%到2%征收,其余企事业单位按职工人数每人每月2元标准征收。

  也有些地方政府把手伸向了老百姓。在下个月实施的《佛山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对依法应计征水资源费的取水户按实际取水量0.03元/立方米征收(省管市征)。

  这部分“千辛万苦”凑出来的基金,作用有限。“这部分资金还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收入和支出都不透明,很容易肥了有关部门的腰包。”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陈和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为了保证经济可持续地发展,以及保障企业和群众的利益,我国应该尽快解决地方政府事多钱少的尴尬,为地方财政解压,甚至“松绑”。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周毕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房建设脚步有点太快了,应该适当放缓。否则会拖垮地方经济,也会加大全国经济的通胀水平。

  长期来看,我国要想彻底解决地方政府事多钱少的窘境,需要进行税制改革。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将税收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在产生了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事权与财权相分离。给地方政府解压的方法也就是,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当前的税收制度和分配制度,给予地方政府与其事权相吻合的财权。

  陈和午建议,国家应该给予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源。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物业税是行得通的选择(在我国叫房产税)。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剥离地方政府与土地财政的关系,将土地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一起改革,才能让地方政府彻底从土地财政中解脱出来,让地方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