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朱镕基的畅销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0:10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当当网已脱销、卓越网需预订、西单图书大厦已补货多次,京城几乎所有的书店都有读者前来询问什么时间还有货……这不是哪个文坛巨星搞的新书签售,但这的确是今年9月书市最火的一个事件。

   9月8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朱镕基讲话实录》全国统一上市,销售仅一周,该书就已呈现供不应求之势。

   据记者了解,全书收录了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大部分内容都是首次对外发布。

   9月15日,记者来到西单图书大厦,不是周末,但一层的史记文化区依然挤满了人,这里正是《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售卖点。清华大学大四学生丁浩然正将刚买好的几十本书打捆,他告诉记者:“网上的价格比这里便宜,但已经买不到了,我买了10套,其中有8套是帮同学买的,还有2套是要寄回老家给爸爸和姑父的。”

   记者挤进人群翻了一下,第一页便是朱镕基和邓小平两人的合影,里面还收集了大量朱镕基批语的信件,笔迹均为手写。其中一段内容让很多人记忆犹新:“我现在感到有点儿担心的就是一件事。我想对那些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同志们说一说,提醒你们注意,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经济过热,我已经担心一年了。我不会公开地讲这个问题,我只在领导层来讲这个问题,我就是担心经济过热。现在有很多的苗头,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经济状况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我搞了50多年的经济工作,我能深刻体会到我国的这种‘综合征’,日子稍微刚好过一点,就搞浮夸的作风、盲目的自满,莫名其妙的折腾、无知的决策。我讲过房地产的过热,但是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志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总是首先来一句话‘总体上都是非常好的’然后说那么一点点的问题。绝对不是这样!这种过热是不得了的,1993年就是房地产的过热,结果现在的海南岛还是‘遍体鳞伤’……”

   正在记者翻阅之时,一位年长者让记者帮忙,“姑娘,我眼睛看不清,帮我看一下朱镕基总理的书是不是就这几本啊?”记者看到大爷怀里紧紧抱着四卷本的《朱镕基讲话实录》,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朱镕基答记者问》,这本书发行于2009年9月,也是当年的畅销书之一。

   长者姓王,家住昌平区,“这套书我等了好几天了,跑了好几个书店都说断货,今天终于买到了,而且售货员还帮我推荐了《朱镕基答记者问》,只要是朱总理的书,我都要买回去看看。”

   王大爷不好意思地补充说,“这是我第一次买书。”事实上,在11年前,他还埋怨过朱镕基总理。1999年,朱镕基大刀阔斧的改革致使王大爷成了一名下岗工人,“年近50岁的人突然没了工作,我觉得自己是最有资格埋怨他的人了。但是,当年国家对下岗工人再就业的支持政策非常多,我就是加盟了一个鸭脖子连锁店,如今我已经开了3家店。”王大爷笑笑说,“过去了这么多年,回头看看,我感谢他老人家,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光算自家的那点小账。”

   作为《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商,该书如此畅销,也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

   “对于加印的数量,我们不断地追加数字,目前印刷总量已突破60万套。”《华夏时报》记者联系到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任超时,他正在印厂车间盯着加印的质量,“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加印数量,该书为四本一套,色调的一致性比单本印刷难度大很多。现在有十几家印厂在为这套书做加印工作,但是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任超告诉记者,他在出版行业工作了近30年,一套书在如此短时期内获得这样出色的销量,这是非常少见的。

   对于这样超预期的结果,任超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朱镕基的个人魅力。他是一个极其有个性的人,在其任职的那段时期,朱镕基在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的每个时期都会发生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需要历史的沉淀之后才能发现它的价值,包括我们当今发生的很多事情,或许也会在多年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

   耐人寻味的是,记者第一眼看到《朱镕基讲话实录》时,下意识地看成了《朱镕基讲实话录》。也对,老百姓之所以买它,不就是想听听实话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