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寻找李春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15:07 来源: 《中国慈善家》

  慈善之于他,是忏悔,是回报,也是其获得社会认可,并与其保持最佳安全距离的途径

  文  |  本刊记者  赵晨  倪妮

  在103项捐赠之后,李春平的慈善记录可以再添上几项了,而与此同时,仿佛宿命般,人们对这一因不经商,而自称“做慈善最纯粹的人”的质疑目光也又多了几道。

  8月4日,从贵州刚刚回到北京的李春平,似乎很疲倦。在电话里,他一边劝本刊记者容他休息几天,一边不忘提醒:“今天的报纸看了吗?北京青年报,(我的消息有)整版!”

  在此前几天的贵州之行中,李春平散财共计173万元,其中的过程也再一次不可避免地被渲染上了几分传奇色彩:支持希望小学建设120万,后因担心不够,临时在捐赠仪式上让助手把8万元路费也拿了出来;捐助两位重病患者45万,则是源自他在飞往贵州的航班上看到报纸上一则新闻,提到一个名叫杨柳的14岁女孩身患重病,正在贵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于是,他随即改变行程,一下飞机就赶到医院,捐出了30万元现金。而在医院里,当他得知还有一位在乡村支教的女教师也急需帮助,当即又捐出15万。这位女教师的小女儿,甚至在一旁“惊讶地捂住了嘴”。

  然而,李春平并不是在所有人眼中都是“从天而降的菩萨”,悄然而至,又翩然离去。一张媒体随后刊登的成捆现金堆放在杨柳枕边的照片,也让其在享受这些赞美时,一并遭到了“侮辱受捐者”的质疑和争议。

  不过,李春平可能已经习惯生活在这种冰火两极的环境之中了。

  两个月前,在关于他的传记文学《忏悔无门》再版发布会上,很多上了年纪的北京市民都早早赶到,“李春平,大善人啊,报纸总登他!”他们如此评价他。但持续捐款20年的“中国慈善第一人”只是李春平身上其中一个标签,继承好莱坞某女星遗产而发家的神秘富豪、中国第一辆劳斯莱斯拥有者……是另外一些——更加夺人眼球、充满噱头。

  女人、爱情、背叛、好莱坞……的确,李春平的人生天然就是一部集结了众多戏剧冲突的精彩剧集。然而,在这些标签的掩盖和装饰下,却已没有人真正在乎,真实的李春平到底是怎样的。

  傲慢与偏见

  找到李春平其实很简单,只要来到位于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华侨村,随便问个人——无论是旁边的包子铺老板、小卖铺店主,或是小区保安,都会告诉你他的办公室位置。

  但是,获得他的信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本刊记者曾先后四次按照事先约定登门采访,最终都被他临时取消:“我要忙着准备11天后的‘七·一’音乐会”——作为慈善家,他包下2000张门票请人免费来听;“我忙着两天后的北戴河之行”;“我日程已经排满,要接受电视台采访,要去承德”……这些都是他的理由。也许是出于刚刚过去的贵州之行给他带来的舆论压力,也许是“蓄谋已久”,终于,在记者8月5日第四次登门时,李春平明确地表示:不想接受采访。“我做慈善不是为了出名!只想老老实实做好事,不想被宣传。”他对《中国慈善家》说。

  身着花衬衫和短裤,光脚,这样一身仿佛在夏威夷度假的打扮,让李春平身上没有丝毫一般富豪身上常见的霸气——尽管他此刻正不断地拒绝本刊的采访要求。事实上,李春平给人的感觉反而有些局促不安,与人对视时眼神总是闪烁不定。看得出,他渴望交流,却充满顾虑,这或许也是他前几次对于我们的采访不会直接拒绝,又不敢贸然答应的原因。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愿接受采访。”在遍布古董家具的办公室里,李春平坐在椅子上吸着氧气——他心脏不好,时不时感到喘不上气,听到记者的话,突然瞪大了眼睛:“为什么?”

  “因为可能你觉得,已经没啥可说的了。”李春平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似乎松了口气。“好吧,就这样吧,我真的很忙。要采访,两周以后再打电话吧!”就这样,他又一次“打发”了记者。

  2006年,记录了李春平一生传奇经历的《忏悔无门》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畅销书,但同时,正像其再版后的序言中所写到的那样:“从它诞生起就没有中断过质疑声,有质疑品位的;有质疑真实的;有质疑洗白的;有质疑拿钱的。”有人甚至尖刻地嘲讽道:“该书开创了中国的吃软饭时代。”

  1970年代末,因邂逅某好莱坞明星而出国,并由此继承巨额财产,回国后成为3辆劳斯莱斯轿车、一栋价值8000万豪宅主人的李春平,因对人们热衷的那个“好莱坞明星前妻到底是谁”守口如瓶,而导致人们怀疑他这段经历的真实性,以及财产来历的合法性。有人怀疑他做慈善是在“洗黑钱”,2004年他还差点卷入一桩文物走私案中。

  在很多人眼中,已年过花甲的李春平仍然不乏孩子气。“他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高兴啊、发脾气啊,就跟老天爷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忏悔无门》的作者、采访过李春平十余次的王春元对《中国慈善家》说,“虽然经历复杂,但基于其认知水平、文化以及秉性,他本质上还是保持了率真的本性。”由于文革,李春平只上到初中。在此前接受的一次访谈中,李春平曾说:“老太太(指其那位好莱坞明星前妻)临终前对我说‘你回国以后还是隐姓埋名吧,这个社会不是你所能看得清的’。”

  时代伤痕

  王春元是北京电视台的制片人,早在1990年代,就结识了李春平。

  李春平回国后,曾投资创办一家食品厂。1994年的一天,这家厂的厂长找到王春元,说他们老板有辆好车,请他去看看,顺便拍个片子。在那个年代,汽车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奢侈品,更何况是价值400多万的劳斯莱斯。记者出身的王春元出于好奇,就这样认识了李春平,并从此开始长达17年的交往。

  2001年,王春元在北京电视台创办了一档名为《财智人物》的栏目。他前前后后采访了包括联想总裁柳传志在内的两三百个富豪,而李春平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与这个栏目中的其他富豪相比,李春平虽然同样也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创富运动中获得了大量财富,但与众多自我创业的商界富豪不同的是,他的财富积累更多有赖于个人奇遇,用王春元的话说,就是“生命中的偶然与巧合造成他人生的异峰突起”。

  1948年,李春平生于一个老红军家庭。年轻时当过9年兵,后转业到北影厂当保安。为了当演员,他跑到医院做了隆鼻手术。因为爱上一名护士,他和人打架,不仅被开除党籍和厂籍,劳教3年,革命背景浓厚的家人也与其断绝了关系。他一度穷困潦倒,提着煤炉一个人住进甘家口8号,从原本优越的家庭环境中脱离出来,让他尝尽了世态炎凉。为了改变命运,他不惜抛下自己当时的女朋友,到北京饭店去邂逅外国人,最终遇到一位比自己大38岁的好莱坞女明星。1980年,在女明星的帮助下,他来到美国,以丈夫的身份陪伴后者十二年,并因此继承其身后巨额财产,成为亿万富豪。

  接触过大量富豪,自觉富豪们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大约出不了某个圈子的王春元,有点着迷于李春平这个人物。在他看来,李是一个符号,浓缩了大时代变迁中的世道人心。“他其实是中国社会上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时代脸谱。”王春元说,这个时代有点像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每个人都在拼命地换:拿时间换空间,拿青春换明天,拿身体、脸蛋换金钱,然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所以,深受法国文学熏染的王春元,在本书中大量引用《红与黑》、《基督山伯爵》这样的故事。在他看来,李春平劳教后沦为社会底层,卑微、绝望的现实让他丧失了任何腾挪的空间,出国就成了一条于连式的冒险之路。而他获取财富的传奇经历,又是基督山伯爵的中国翻版。“十八、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文学中出现了大量这种为了改变命运,甘愿冒险,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然后获得人生财富、地位,但同时也失去了人生很多东西的例子。李春平本人的故事也还是在这个范畴之内,就是一个置换的过程。”

  据说,李春平的三辆劳斯莱斯,至今被名贵药水保养得很好,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昂贵,光是更换四个轮胎就得十几万。而回国后,他也成为第一个住进华侨村的美籍华人。其位于华侨村顶层的豪宅由英国设计师仿照白金汉宫设计,耗资8000万元。1500平方米的大房子很容易使人转晕头,光卫生间就够四个保姆收拾一整天。李春平曾公开承认自己有虚荣心。“买这么大的房子和这么多的车,比较奢侈,但是我觉得对我来说,我应该享受,因为我付出得太多。”

  不过,在王春元看来,享受着这一切的李春平却并不幸福。在获取财富的同时,他也渐渐失去了一个普通人所有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李春平曾对媒体表示,他很羡慕普普通通的一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也许你会憎恨我,也许你会怜悯我,但请你千万不要羡慕我。”在《忏悔无门》的自述中,李春平这样写道。“他曾非常肯定地告诉我,如果重来,一定不会做出当初的选择。”王春元说。

  慈善救赎

  事实上,李春平很少回自己的豪宅,因为太大了,一个人有点孤单。绝大多数时间他都宁愿待在办公室——位于一楼的一套两居室,哪怕上厕所还得与秘书、助手们一同排队。而那三辆劳斯莱斯,他也鲜少亲自使用,自称几乎都不会驾驶了。但他会请老人院的老人们坐劳斯莱斯兜风;别人结婚时,也会借他的车当婚庆用车。他甚至还曾与某报合作,征集感人的婚恋故事,如果准新人能将自己婚礼的一桌饭钱捐给李春平名下的基金,就可免费使用劳斯莱斯。所以,李春平时不时能沾车的光,上上电视。

  可以说,无论是豪宅还是名车,最后的命运和他所收集的文物古董一样,都将成为李春平的玩具、摆设,他只能享受到占有那一刻的短暂快乐。

  但另一个“爱好”却不同。

  王春元介绍说,有段时间,李春平会不分时间场合地给他打电话,“嗨,春元,跟你说件事儿啊,我又给青海某学校捐钱了。”“他没有正常人的生活。没有子女,可以交流一下他们的学习;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朋友,可以聊聊天、喝喝酒、扯扯淡。他自己一人就是一个社交圈。”

  但慈善让李春平的生活突然变得“忙碌”起来。1991年从美国回国当年,就赶上北京市密云县遭受泥石流灾害,他当即向灾民捐款20万人民币。看到报纸上说,北京市公安局设立英烈牺牲伤残民警抚恤补助基金时,就会马上打电话给相关部门表示要捐款。2003年“非典”时,得知医疗一线急需口罩时,李春平也立即从美国订购8000只特种口罩,总计人民币35万元。

  2004年1月11日,在“真情北京——爱与你同在”慈善公益演出中,李春平向北京市慈善协会捐款500万元用于发展北京市的慈善公益事业,他因此获得由时任北京市政法委书记强卫为其颁发的“慈善家”证书,成为百年来第一个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称号的人。据李春平本人统计,他至今捐款已达两亿八千万,20年来平均每天捐款2.8万元。

  虽然并没有进行正式采访,但记者每次造访,他都会向我们展示一些他的“光辉业绩”。在其书架上,有一大本关于其慈善报道的剪报,扉页上是手写的捐赠记录,共103项,每项都有编号。他还会时不时送记者一些“纪念品”:印着他请老百姓免费听七·一演唱会广告的报纸、一册他捐助国家京剧院免费演出的画册,或是一本以他年青时的照片为封面的《中华慈善大典》。

  除此之外,面相英俊的李春平也会“不经意”间给我们透露更多信息:“中午电视上刚刚播放了根据我经历改编的电视剧《人间情缘》,你们看过没?邓超演的!”“前几天好莱坞来人要拍我的电影,金城武演我!”

  而8月5日那天,李春平的办公室进门的那面墙上,已经换上了7月15日第六届“中华慈善奖”颁奖礼上中央领导人与他握手的照片;他用来会客的房间里,摆放奖杯、奖状的窗台上,则多了一面贵州省青基会颁发的牌匾。

  李春平的另一位传记作者刘云萍在《真情李春平》中写道,“有时,在都是熟人的情况下,大家也会善意地抨击一下他(做慈善)的虚荣心,他不但不急,反而跟着调侃:‘我现在是爱情、亲情什么都没了,也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我就剩下这点虚荣心了,还不能尽情享受享受?”

  记者问李春平,做慈善是不是让他很充实。他怔了一下,老实承认:“是,我很充实。”不可否认,李春平的慈善是很随性的,他缺少其他具有商业头脑的富豪做慈善时的系统性和规划性,早期还明显带有一些炫富意味。但慈善也给他带来了自我的满足、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李春平骨子里是一个中国人,要有血脉相传、儿女膝下环绕,有自己人生的结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但对李春平而言,现在则是空守着豪宅,守着一屋子的金玉器物,这些是没有生命体征,没有温度的。”王春元评价道。

  前半生,李春平牺牲了人世间一些可贵的情感,换来了财富;后半生,孑然一身的他选择慈善作为自己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这种慈善动机或许不像他自称的那样纯粹和高尚,但其实谁又有权力对其进行指责?

  “我会一直捐下去,我不在了,就让我的孩子捐。”李春平边说边往外走,分明是在“送客”。

  “你有孩子啦?”记者追问。

  他骤然停下,不好意思笑道:“嘿嘿,没有,我还在看病,但不是一直在努力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