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刘伟:中国缺的是市场自由竞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8 01:27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李蕾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眼下,风波不断的“两王”与“两汪”被戏称为“京城四少”。在中国的经济学界,也曾经有“四老”和“四少”。前者包括董辅礽、厉以宁、刘国光和吴敬琏,后者则指的是魏杰、樊纲、钟朋荣以及刘伟。

  “这是当时舆论说的,不是学界的评价。”对于自己曾位列“京城四少”的一员,如今年过半百的刘伟显得有些惶恐。不过,回望那段“燃情岁月”时,他的眼睛仍透着光亮。

  “正赶上中国深刻的变革时代,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有反思,而且特别虔诚的希望我们的制度能够朝着更文明的方向变化,觉得国家很快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时,30出头的刘伟对未来有一种乐观的憧憬,对现实也有着深切的批判和怀疑。这种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和热情也让他收获颇丰,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

  然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半生都在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刘伟当年却是“误撞”进了经济学的大门。

  1978年,因当时的分数不够理想,刘伟没有被“不愁没书读、将来能进大城市”的北大图书馆系录取,反倒经由“命运的选择”被调到经济系。

  这次错位却将他引向了一条宽阔的路径。入学后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词,刘伟赶上了中国的经济学热潮。

  大学之前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待过4年的刘伟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表示:进入社会之后,这么多年我工作过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北大荒,一个是北大。

  早年,刘伟最先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企业产权的讨论,特别是对中国处于转轨时期的企业产权的讨论。

  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则是刘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领域,特别是他经济发展的核心不是数量扩张而是结构转变的论断,在当时的学界一度激起了很大的涟漪。

  对于做学问,刘伟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密切关注现实,从社会实践当中发现问题。

  他认为通常来讲,不管个人的观点、对于一个具体问题的认识如何,经济学者的学术性格到最后或都可归结为研究经济学的一种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而若归纳到经济哲学观的话,刘伟相信所有的经济学家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派别: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

  即,在对经济制度的演进分析和对社会历史进步的考察上,是更相信社会整体、国家意志,以它的力量为基础和优先,还是以社会经济生活中个体的、分散的、自发的力量作为社会秩序和进步形成的主导?

  具体到刘伟本人,他坦言自己更倾向于经济自由主义。“因为在市场已经很成熟、竞争很充分的情况下,强调国家理性的干预可能会比较符合客观,但现在的中国不乏政策的干预,真正缺乏的恰恰是市场自由的竞争。”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国家干预,不能将二者简单的对立起来”,刘伟强调,要看当务之急是哪一个。

  刘伟简介

  1978年春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9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留校任教,2006年被聘为长江学者。2002年至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7年任校长助理。2010年5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学术活动领域包括: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转型经济中的产权问题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