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把“非遗”的种子撒进校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3 03:53 来源: 经济日报

  自制的乐器、家常用的板凳、“吼”出来的粗犷唱腔……来自陕西农村的艺人们以演唱《白鹿原》开场,第一次将这种传统的、“土得掉渣儿”的“华州老腔”带进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引来大学生的阵阵喝彩。

  前段时间,由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和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华精神家园”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系列公益活动面向全国高校拉开帷幕。活动包括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大赛、华夏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华夏非遗大讲堂和非遗传承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预计全国将有百所以上高校直接参与这项为期1年的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表现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民间,融入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据统计,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其中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1028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共31项。这些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是我们重要的人文资源。遗憾的是,很多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甚至渐趋消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大计,成为国家与民众的共同责任。

  今年6月1日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开始实施,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专门预算,从财政和法律两个方面来保护”。这是非常有力的措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法制轨道,迈入了新的历史进程。

  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表示,“现在大学生接触非遗的机会太少了,很多人觉得非遗与年轻人有隔阂,我不赞同这种说法,相信孩子们接触并了解非遗以后,会喜欢并产生感情的。”

  “非遗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通过非遗知识竞赛和志愿者招募,无疑将会调动大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大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通过此类活动,如能推动更多的人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善莫大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