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管理进入“有章可循”时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9 06:36 来源: 金融时报牛娟娟
记者牛娟娟央行日前发布了《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多用途预付卡的发行、受理、使用、充值、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其中,购卡人购买记名预付卡或一次性购买不记名预付卡1万元(含)以上时应使用实名,单位一次性购买预付卡5000元(含)以上人民币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购买,预付卡不得用于或变相用于提取现金、不得具有透支功能等规定,也预示着对预付卡的监管即将进入有章可循的时代。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本次出台的《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一部关于商业预付卡管理的具体规章,旨在通过具体规章,控制风险,包括市场的、金融系统性的乃至社会性的风险。它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对预付卡业务的管理从“全面监管”进入到“有章可循”。
近年来,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形形色色的预付卡不再陌生。旅游、购物时带上一张预付卡,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国内流通领域预付卡发卡资金规模达到10925亿元,交易笔数17.5亿次,吸收沉淀资金约39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预付卡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问题,预付卡市场监管不严、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公款消费和收卡受贿等突出问题,严重扰乱了税收和财务管理秩序,也助长了“预付卡腐败”现象。此外,当前预付卡市场中发卡人掌握巨额客户预付资金,对其资金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监管,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继去年央行颁布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来,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的通知》,就规范商业预付卡作出统筹安排和全面部署,直接将目光聚集在“预付卡”问题上。《意见》针对商业预付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税收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反腐倡廉,以及维护持卡人权益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措施。市场普遍认为,《意见》的出台意味着预付卡行业进入了“全面监管”时代。
就在《意见》出台不久,首批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发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有13家机构获批经营预付卡。此后央行又发布了第二批获牌机构名单。“此次《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旨在全面规范多用途预付卡备付金存管以及发行、使用、受理行为,防范资金风险。此举是人民银行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中国预付卡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件大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从防范金融风险看,《办法》运用购卡实名登记、购卡额度规定、严格开具发票、资金走银行渠道等方法对洗钱、套现、偷逃税款以及行贿受贿等行为进行“围堵”。《办法》指出,单位一次性购买预付卡5000元(含)人民币以上,个人一次性购买预付卡5万元(含)人民币以上时,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购买,不得使用现金。有分析人士认为,以往在购买预付卡时,发卡机构往往会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返点,非现金购卡的规定可以有效防范这种私下交易;此外,非现金购卡制度也可以防止来历不明的资金,有利于反洗钱。
此外,《办法》还将“预付卡腐败”列入政策重点。《办法》明确,购卡人购买记名预付卡或一次性购买不记名预付卡1万元(含)以上时,应使用实名。这意味着无论是单位或个人,只要购卡消费超万元都须实名。由于预付卡购买者多是单位和企业,因而此项规定被认为有利于控制公款消费,加强廉政建设。《办法》还对预付卡的资金限额进行了上限规定,单张记名预付卡资金限额为5000元,单张不记名预付卡资金限额为1000元。
针对当前持卡人意见较多的到期后不退余额、预付卡有关合同不同程度存在“霸王条款”等现象,《办法》还分别明确规定了记名、不记名预付卡的有效期和超期卡内尚有余额情况的处理办法,旨在防止发卡人无偿占有卡内残值。如:《办法》指出,对于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不记名预付卡,发卡机构应提供激活、换卡等服务,方便持卡人继续使用;赎回资金应为卡内余额的等值货币资金,或抵扣约定的赎回手续费后的货币资金;发卡机构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服务网点提供赎回服务,提供赎回服务的网点应不少于开展发行业务网点的50%;发卡机构终止预付卡发行业务的,应允许持卡人免费赎回所发行的全部记名、不记名预付卡等。业内人士称,此举对于规范预付卡消费行为、规避预付卡消费市场潜藏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农行的分析人士表示,据了解,对于市场较为关注、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预付资金管理问题,管理层接下来还将制定并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对此作全面规范。此外,关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等文件目前还没出台。未来,管理层将从这些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对预付卡市场和业务的管理,促进这一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