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预付卡新规引热议 实名治理灰色地带遇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07:56 来源: 通信信息报■本报记者 于贵丽
为了规范预付卡市场秩序,保护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防范支付风险,央行近日发布了《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规定,购卡人购买记名预付卡或一次性购买不记名预付卡1万元(含)以上时,应使用实名。发卡机构应当识别购卡人身份,登记身份基本信息,核对有效身份证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显而易见,实名是本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亮点。
预付卡实行实名制
预付卡又叫储值卡、消费卡、积分卡等,是一种先付费再消费的卡片,分为记名卡和不记名卡。目前发行预付卡的主要有移动、联通、电信和部分商场、超市等机构。预付卡有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显著降低交易成本等优点,因此受到了不少消费者和商家的青睐,很多单位发放福利、馈赠亲友也常会以“卡”代物。
据了解,2010年中国国有企业发放预付卡的平均次数为3.9次,事业单位和机关政府部门分别为3.6次和3.3次,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分别为3.3次和3.2次。另外,2010年底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发行的多用途预付卡市场规模达965亿,预计2013年底将超过3000亿元。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认为,预付卡在中国是一大特色,相当于一种福利形式,但如果变成大额,就有隐形腐败的可能,还会有偷税的嫌疑。据媒体报道,南京一银行人士表示,央行的新规意在防止有人利用预付卡行贿受贿,同时也是对预付卡的发行和使用进行规范。
预付卡给消费者带来了各种便利,却也渐渐“性情大变”,沦为行贿受贿等各种腐败现象的工具。因为过去大部分预付卡没有具体明确的金额上限,也没有采用实名制,这就增加了对“返点”等商业贿赂行为或直接通过预付卡进行行贿受贿的监管难度,与此同时,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洗钱”、套现、逃税等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可见,预付卡实行实名制势在必行。
线上充值卡细则引热议
国务院办公厅之前公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尽其责,进一步规范预付卡管理。本次央行颁布的征求意见稿,被视为《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的落地,其进一步细化了对预付卡实名制的各项管控措施。
其中,线上充值卡的监管规则引发热议。征求意见稿规定,经人民银行批准可发行向本发卡机构为客户开立的网络实名个人账户充值的充值卡,其充值后的资金只能用于网络购物消费,不得通过任何途径提现、变现和套现。充值卡可直接用于网络购物消费,但不得用于在实体经营门店消费。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对此规定,有预付卡企业人士表示,此前监管部门并未明确对线上账户充值业务的监管口径,该条规定亦是针对这个作出补充。不过相比线下支付可对商户和收单机构进行监管,线上的消费很难监管。“100元的面值上限很难构成对线上洗钱、套现等违规行为提高成本的门槛,同时网络购物消费与实体经营门店消费的界限并不明显,监管起来的难度会比线下更高。”某支付企业风险监控部人士表示。另有支付宝内部人士称,未来有可能推出针对支付宝实名登记用户的充值卡,而从风险监控的角度看,网络购物消费与实体经营门店消费的界限也有部分模糊的区域,该区域的监管对发卡机构提出了一定挑战。
可见,征求意见稿中有关线上充值卡的监管细则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待进一步完善,其规则不深入也不明确,会给线上洗钱、套现等违规行为留下一定的空间。
实名制治理成效不理想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仅几个月,央行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直指预付卡企业的灰色利益链。但是,尽管监管部门一再力推预付卡“实名制”,但由于预付卡产业链与其链条上各方利益的复杂性,治理效果不太理想。
经过多年的发展,发卡机构、签约商户、消费者、黄牛党已经形成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预付卡产业链,他们各得其利,活跃在产业链的各自位置上。一些单位的财务人员乐于通过黄牛批量购卡,省去了从预付卡公司买卡的手续费,还能打个折,何乐而不为。而黄牛们,在发卡方、买卡方等的共同需求下,从容地从这条利益链上分得一杯羹。可见,监管机构尽管发布了预付卡实名制,也难以撬动日渐强大的利益链条。另外,监管对象的众多与规则存在漏洞,也是实名制能取得理想效果的一大难题。由于规则目前还不能涉及到监管对象的方方面面,其细则存在的空间很容易被投机者钻空子。
对于预付卡企业来说,如果严格按照实名制新规执行,预付卡企业的盈利将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借助预付卡洗钱曾是业内普遍存在的监管盲区,而这部分也构成预付卡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所以,实名制的推进受到了重重阻力。
总之,逐渐完善规则细则,并切实将规则得以实施,成为真正治理行业乱象的一大重要内容。刚“落地”的新规未来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