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再定位:国际舞台上的白天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1:2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李东超
中国对世界充满了期望,世界也对中国充满了疑虑。这同样适用于能源领域。
中国能源消费的巨大增长,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国际能源格局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之一。
与此同时,国际能源格局也在逐渐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全球需求中心的东移、非常规油气的兴起、减排压力的加大,这些都在给中国融入国际能源治理体系提出新课题。
中国的成长是否会打破现有的国际能源治理格局?世界将怎样满足中国近14亿人口的能源消费需求?
构建良性互动,信任感是基石。
中国和国际能源体系需要的是相互认知和对未来互利合作的积极心态。
桂冠还是陷阱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主席丹尼尔·耶金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1世纪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能源需求的全球化’。过去能源需求只是发达国家的事情,而现在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几乎都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
这其中的一大贡献来自中国。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2010年国际能源展望》,2007年到2025年,非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能源消费将增长118%,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增长最为强劲。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将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近25%,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而届时美国所占的比重将下滑至16%。
其实,根本用不着等到2035年,世界主要机构的统计数据都已经急不可待地要给中国戴上世界能源消费第一的“桂冠”。
2010年,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认为,中国2009年以消费22.65亿吨标准油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11年,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11》的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以24.32亿吨标准油超过美国,登上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宝座。
中国自然明白这个“桂冠”可不好戴。
中国官方以统计误差和换算标准不同为由,否认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不管愿不愿意,中国都得承认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事实。中国能源消费的大量增长本身就是未来国际能源格局的重大变化之一,否认这个事实,就无法正确认识国际能源形势,无法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欧佩克化”平衡木
中东波斯湾地区一直享有“世界油库”的美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小杰曾在上世纪末提出“石油心脏地带”的概念,认为全球油气供应的核心地带是从马格里布以东到波斯湾、里海、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再到俄罗斯远东地区。
“对于常规油气资源来说,这一地理特征并没有变。”徐小杰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但随着非常规油气和深海、极地油气开发的兴起,传统石油心脏地带的地位正在遭到挑战。”
2009年,美国一举从俄罗斯手中夺过世界天然气生产的头把交椅,这主要得益于页岩气的快速发展。
根据EIA的数据,2010年美国天然气产量达到6110亿立方米,占当年全球天然气总产量的19.3%。
美国莱斯大学詹姆斯·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一项报告认为,页岩气的发展将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结构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页岩气产量的增加,将减少北美地区对液化天然气(LNG)的需求,中东LNG出口大国将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在全球天然气供应市场中的份额将下降,其利用能源作为能源外交工具的能力将被削弱。”该报告总结道。
当然,除了美国的页岩气之外,委内瑞拉的重油,加拿大的油砂,美国墨西哥湾、西非和巴西的深海以及北极地区等非常规油气的开发也正在丰富全球的油气供应格局。
“在传统油气领域,随着俄罗斯、中亚、南美及非洲一些产油国的兴起,全球还涌现出新的油气权力中心。”徐小杰说,“这些新油气权力中心的兴起使全球油气权力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康指出,从1995年到2003年,非欧佩克(OPEC)国家的新增石油供应量占全球新增石油供应量的62%,但从2004年到2007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0%。从2010年到2020年,吴康预计全球新增石油供应量中的90%以上都将来自欧佩克。未来全球石油供应将更加“欧佩克化”。
在需求端,未来全球的趋势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油气消费需求趋于饱和,甚至将下降,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吴康认为这是全球油气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他预计未来十年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将增长100万~110万桶/天,其中中国或将占据近一半的增长量。
“中国背靠俄罗斯亚洲部分和中亚地区,即欧亚大陆油气供应中轴的中、北段,又位于亚太油气供销区中部。因此,中国应与东盟、东亚以及亚太地区各国在现有的良好经贸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加强油气合作,继续发挥独特的地缘、技术优势,加强与中东、拉美、俄罗斯等重点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原总工程师张抗说。
徐小杰则认为,中东欧佩克国家作为中国海外石油进口主渠道的地位不能忽视,中国必须做好战略性平衡。
把清洁带给世界
不论是从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从能源消费需求来看,中国的发展客观上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能源大国则担忧,中国是否会破坏全球现有的能源治理体系。
中国已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一直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事实上,中国在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在2009年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的水平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所占一次能源当中比重达到15%。
而本周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讨论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要求,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根据美国一家环境组织的统计,2010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达到544亿美元,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22%,投资额排名世界第一,而且这些投资所形成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占全球的27%,太阳能电池板和风机的生产能力占全球的50%。
世界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会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从“黑天鹅”变身“白天鹅”
为了保障海外供应安全,中国鼓励石油公司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于是,国际石油公司开始担心中国与其抢占国际油气资源,或带有其他政治目的。
这种不信任感和不确定性因为国际社会对中国认知的缺乏而更加明显。
徐小杰认为,世界都熟悉“白天鹅”,尤其是现实舞台上那些已知的事物和秩序。
对于一些西方人士来说,中国已经从“石油龙”变成了能源“黑天鹅”。徐小杰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熟知的参与者,真正负责任的大国和国际秩序的共建者,就必须从“黑天鹅”变身为“白天鹅”。
他认为,中国比较现实的能源治理要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双边到多边合作转变的问题,另一个是与现有国际能源组织合作的问题。
中国在2006年倡导举行了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在内的“五国能源部长会议”。今年9月,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能源部长级高官在中国西安通过了《西安倡议》,建议有必要加快启动上海合作组织(下称“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
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是多边性质的能源合作平台,突破了以往中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双边能源合作的形式,有利于提高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水平。因此,该能源俱乐部的成立被认为不仅能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也是在为中国参与多边能源机制积累经验。
中国在国际能源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孔博的观点是,未来中国对全球能源生产、贸易、投资,特别是清洁能源领域的贡献会继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