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动车事故时间已到 请给民众一个说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4 07:04 来源: 时代周报

  11月21日是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120天,也是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公布事故调查结果的基本时限。有媒体据此采访了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报道了事故调查进展。报道沿引王梦恕的话称“经过调查和实验,动车信号技术和设备可以说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员和管理的问题”。

  王梦恕的上述说法,明显与8月22日国家安监总局发言人黄毅“这起车事故既暴露出信号系统设计的缺陷,导致雷击后的故障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故障发生之后,应急处理不力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的“定调”有所差异。

  事故原因关系到事故责任,是事故调查的最主要的目标,也是达成避免铁路事故、列车安全运行终极目的的关键环节,容不得丝毫的轻佻和草率。报道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可见事关重大,也折射出全社会对事故调查结果的关切和期待。事情云谲波诡。而更令人顿感吃惊和疑惑的是,11月21日报道出街当晚,王梦恕出人意料地通过安监总局网站和CCTV发表了对媒体报道的回应。在国家安监总局网站,他表示自己因工作繁忙并未全程参加事故调查,对事故调查的全面情况尤其是最终结论及事故调查报告是否上报的情况并不掌握,“我与记者的电话谈话并未经调查组及专家组授权,有关内容只代表我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专家组及事故调查组的意见。”他还说,看到媒体的报道和网上相关消息后,感到吃惊和不安,“因所报道内容与我个人看法不一致,也不属实。”通过CCTV播报的同一回应中,还多出一句“他本人对此深表遗憾”。

  王梦恕身为院士、教授、专家、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在必须慎之又慎的事故调查问题上,言行竟然如此轻率粗疏,招致出尔反尔之讥,引得舆论大哗势所必然。然而仅有讥嘲显然不够,事情何以至此,以至于王梦恕在采访通常有录音为证的情况下,非但矢口否认,竟然还要反噬报道内容不实?联系到此前安监总局曾因对事故调查进展的有关报道不满,声称要追究媒体责任的说法,以及这次也有安监总局官员“媒体断章取义”断言。王梦恕的反诉显然是非常严重的指控,威胁着刊载该报道的媒体的公信力,以及采写该报道记者的职业操守甚至饭碗。

  蹊跷的是,王梦恕甚至没有尽起码的本分,在回应中具体指出报道内容和他“个人看法不一致”之处,同时提供“属实”的内容,澄清报道的“不属实”,消除“媒体断章取义”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王梦恕理当明白,缺乏理据的指控,不仅有食言而肥嫌疑,难以服人,而且可能诬记者于险境,陷自己于不义。

  同时,王梦恕的这一回应,还让人不禁要质疑他是否严肃认真地对待了事故调查工作,是否胜任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这一职位,是否尽职尽责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终极之问当然是他是否影响了调查质量。王梦恕“因工作繁忙而未全程参加事故调查”或许可以原谅,但他对事故调查的全面情况和关键环节“并不掌握”,也“未获授权”,却不止一次地对媒体侃侃而谈,公众是不是应该得到一个更满意解释?

  回顾王梦恕过往就事故调查进展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内容,与本次媒体报道引述他的话并无矛盾之处,都一致强调事故原因是“管理问题,责任不清导致事故出现,不是技术问题”。也一直给人以他深谙内情和了解全局的印象。如此一来,他的这一回应就显得格外突兀,莫衷一是,就让人不禁想问,其中是否另有奥妙?

  事实上,虽然9月21日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发布的事故调查进展情况通报称“事故调查报告的形成仍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早在8月22日,安监总局发言人黄毅就已经表示,“目前已经掌握了对这起事故进行原因分析、责任认定的大量的、有价值的证据和信息。”“大体上计划到9月份,事故调查组要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事故调查处理的报告。”

  温州7·23动车事故,特别是事故处理和善后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在公众心中都留下了隆重的阴影,郁结着失望、愤怒和焦虑,亟待及时、公正、详实的事故调查结果予以纾缓和化解。公众对这样一起公共事件,理当拥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众迫切盼知调查结果,以告慰死难者在天之灵,平复自己的不安之心,却也体谅动车事故调查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对调查结果随关切催促,但并未硬要强索。而媒体体察民意,尊重相关法规,依据国务院条例,踩准相关时间,采集信息公之于众,可谓尽责尽职,更是无可厚非。现在,本以为马上水落石出的调查结论,却以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的“个人意见”和报道内容“不属实”收场,院士专家颜面扫地,公众得到的自然也只能是一个让人深感失望和遗憾的结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