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投行国际化起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17:17 来源: 新财经

  文/李赟

  中信证券在香港上市的真正目的并非融资,拓展国际业务、打开出海之门才是正道。尽管中国投行的海外之路并非坦途,但中信证券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10月6日,中信证券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开盘价为13.28港元,收盘价为13.3港元(约合10.9元),与招股价持平,与公司A股9月30日收盘价11.25元相比,H股约折价3%。

  尽管如此,H股的挂牌上市,对于中信证券这家国内第一大券商而言,虽是其国际化进程的一小步,却走了足足四年;对于中国证券公司而言,则是一大步——与国泰君安、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仅把香港子公司上市不同,此次中信证券真正实现了内地大型证券公司主体A股和H股上市。

  按招股价13.3港元计算,中信证券此次H股集资额约132亿港元,是下半年以来香港市场首家集资额超过100亿港元的新股。

  中信证券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留在海外,大举发展国际业务,落实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其中,募集资金净额的65%将会用于设立或收购海外研究平台与销售及交易网络,可能包括设立国际研究团队、扩展国际销售网络以及开发其他海外跨境业务。

  银河证券分析师马勇表示,此次中信证券在香港上市,可以使公司在内地证券市场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未来,公司借助香港市场平台拓展海外业务,在业务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服务网络扩张能力等方面将具有更大的优势。“中信证券此次发行H股意义重大,标志着公司在国际化领域将有重大作为,通过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中信证券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业务平台。”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信证券并不缺钱,香港上市融资并非目的,真正的用意恰是借此提高其国际知名度,为下一步开拓国际业务,打开出海之门。”

  国际化风起云涌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国际著名投行纷纷加速对海外市场的布局。在这一场全新的抢占国际市场的狂潮中,被誉为华尔街“三剑客”的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及高盛出尽风头。

  借鉴国际著名投行国际化历程中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和经验,申银万国分析师蒋健蓉认为,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组织形式可以大致如下安排:代表处—分公司/子公司/区域总部—国际证券控股集团。

  在地区结构上的选择可作出如下安排:文化相近市场—客户导向市场—新兴市场或未发展市场—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国际性的业务网络。

  在海外业务开拓方面,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经营风格制定重点发展、特色经营的战略,并根据各项业务的进入成本和投资回报,相应调整不同业务领域的投入。

  按照2010年总资产、总权益、总收益以及净利润计算,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中信证券,国际化焦灼由来已久,其步伐大致如上。

  早在2007年12月,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德地立人就曾对外表示,中信证券在原有的坚持大项目、高端业务等战略的前提下,计划用五年时间把中信证券建设成为专注中国业务的国际一流投行。

  德地立人称,“随着中国经济变成全球重要部分,以及中信证券的客户在海外投资、并购等业务的增多,作为金融服务商的中信证券,由于市场国际化,设立全球网络势在必行。”

  而设立全球网络,作为桥头堡的香港则是第一步。

  H股四年梦成

  如今,距离中信证券前一次提出赴港上市,已有四年有余。

  2007年,中信证券已完成对万通证券(现中信万通)、华夏证券(现中信建投)的收购,其雄心已不限于追赶领先者中金公司,目标已经调整成为国际一流投行。而要当国际一流投行,香港是必须拿下的桥头堡。

  2007年底,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中信证券发展至今天的规模,一直在探讨和考虑多种融资渠道和方式,分析其利弊,其中也包括未来在香港融资。随后,有关中信证券将赴港发行H股的消息不胫而走。

  然而,监管态度的不明确,再加上此后爆发的金融海啸,使得这一步晚迈出了将近四年。

  2007年12月9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对上述传闻进行澄清。公告引用董事长王东明的话说,在最终决定赴香港融资之前,还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并要履行必要的程序,公司承诺至少3个月内不筹划同一事项。

  此后,中信证券发行H股事宜一度沉寂,直到四年后才再度被点燃。

  2011年3月29日,中信证券发布董事会会议公告,公司计划发行H股,发行数量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并授予簿记管理人不超过上述发行的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公司本次发行H股股票所得的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通过补充资本金,用于海外业务平台的构建。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魏涛认为,H股增发为中信证券在海外的兼并整合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和工具渠道。

  魏涛表示,目前海外战略投资者直接持有券商A股股权还面临一些障碍,海外战投偏好H股股权。H股发行之后,中信证券未来将可以如中国平安和招商银行一样,推进在海外的兼并整合,譬如和里昂证券的战略股权合作等。这将大大推进公司国际化,符合公司未来打造中国一流国际投行的战略目标。

  4月13日,中信证券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关于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上市方案的议案。8月29日,中信证券收到中国证监会《关于核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批复》。至此,中信证券H股发行上市只欠香港联交所的最终批准。

  9月6日,中信证券公告称,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已于9月1日举行上市聆讯,审议中信发行不超过11.4亿股境外上市外资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

  随后,中信证券于9月22日至27日启动H股招股进程,但因香港市场持续低迷,中信证券的认购反应不甚理想,其公开发售部分获得4倍认购,以每股13.3港元的下限定价。但在包括美国资产管理公司Waddell&Reed、科威特投资局、新加坡的淡马锡、巴西投行BTG Pactual、富邦人寿和美资对冲基金Och Ziff在内的6位基础投资者加上主要投资者的护航下,中信证券国际配售方面已获足额,甚至超额认购。

  10月6日,中信证券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成为内地首只“A+H”券商股。

  出海之路疾行

  与H股上市相比,中信证券对于香港出海平台的搭建和经营已历多载。

  早在2005年,中信证券收购中信集团在港投资银行业务创设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随后在2006年5月和2007年5月对其分别增资3亿港元和2.8亿港元。

  至2006年5月,中信证券香港正式更名为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同时,通过收购中信资本控股股权业务,使得中信国际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获得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及期货业务资格。而在2007年时,中信证券还先后与麦格理银行和胜达国际设立合资公司。

  2007年,中信证券将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对准了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

  根据2007年11月初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双方签订的全面战略合作预案,合作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双方互持股份,中信证券认购贝尔斯登发行的约10亿美元的可转换信托证券,这相当于可转换信托证券转换后贝尔斯登公司总股本的6%;第二,整合双方在亚洲(非中国大陆)的业务,并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计划出资比例为50%对50%,并同意双方进行新业务开发合作。

  中信证券第一次真正出海,就险些惨遭折戟沉沙之痛。次贷危机远比中信证券预期的要强烈,贝尔斯登轰然倒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断了这一计划。2008年3月19日,摩根大通以换股方式全面收购了贝尔斯登,中信证券借机宣布中止双方的有关合作计划。

  但出师不利并未湮灭中信证券的国际化雄心。

  2010年5月,中信证券公告称,将与东方汇理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范围同时包括其下属的盛富证券、农业信贷银行证券(美国)公司和里昂证券等公司,合作方式包括业务合作、客户资源共享、组建合资公司、成立战略联盟等。

  国泰君安分析师梁静表示,国际化发展始终是中信证券近年来的重要战略之一,从国外经验看,国际业务是投资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目前公司传统业务量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国际业务与创新业务将成为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2007 年收购贝尔斯登失败后,公司再次通过收购方式拓展海外业务符合预期。但在公司股权问题仍未解决的背景下,进行境外合作,超出预期。

  梁静同时认为,由于合作方实力强大,利于中信证券快速拓展亚太地区业务。2009年中信证券境外业务利润1.8亿元,利润占比仅2%,同东方汇理银行合作利于公司快速开拓客户规模,符合中信证券以香港地区为踏板,拓展海外业务的发展战略。

  2011年6月9日,中信证券公布的初步合作方案与此前方案相比出入较大,不同于此前双方各出资50%组建合资公司的方案。新出炉的方案显示,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出资3.74 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及盛富证券各19.9%的股权。

  梁静认为,虽然是收购少数股权而非之前预期的建立合资公司或全面收购,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国内国际的经营环境完全不同,中信证券以少数股权入股,能够在充分了解合作方情况的基础上,再进行更深入的合作,这对中信证券而言是最理性的选择,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境外市场的风险。

  “这也仅仅是合作的第一步,按照公告的说法,在中信入股之后,里昂证券和盛富证券进行业务整合、打造全球经纪业务网络平台。我们判断,在此过程中,双方的合作将更为紧密,不排除有更进一层的股权合作。这将有利于中信证券国际化战略的稳步推进。”

  魏涛也认为,此次与东方汇理控股及全资子公司里昂证券和及盛富证券的合作为中信证券国际化发展又迈出重要一步,对H股发行及海外业务拓展等重要国际化战略布局亦有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金融国际化道路并非坦途,如中信证券首次出海亦遭遇贝尔斯登倒闭之不测。况且,与高盛等国际大投行相比,中信证券实力和资源还相差甚远,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道路依然漫长而莫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