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令人愉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01:0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12月初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的两部德国话剧,虽风格迥异,却共有德国戏剧哲学式的思考特质
苏娅
“消遣性的娱乐是最不需要考虑的。如果你承认沉思是令人愉快的,那么戏剧就具备娱乐的功能。”在德国慕尼黑室内剧团的话剧《毒》落幕之际,该戏导演约翰·西蒙斯面对中文剧本翻译李健鸣提出的有关“戏剧的娱乐性”问题,观点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戏剧观。在西蒙斯看来,“视戏剧为一种消遣”的观念同样影响着欧洲的舞台。所幸,在德国,“引人思考的戏剧”仍有一定的市场,于是他选择到德国的剧团继续自己的戏剧实践,而不是他的祖国荷兰。
应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之邀,来自德国慕尼黑室内剧团的话剧《毒》和汉堡塔利亚剧院的《在大门外》于12月初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
两出风格迥异的戏,却共有德国戏剧哲学式的思考特质:前者以一个家庭所面临的情感困境为主题,而后者表达的是战争之后人的身份与心理危机;前者在一种逻辑细密而语感平实的对白中,将人所承受的痛苦抽丝剥茧般地打开,而后者则把重金属乐队直接搬上舞台,在直接而暴烈的音乐中,将台词的叙事功能让位给神秘、深沉的抒情性。
《毒》,每个人都可对号入座
《毒》是一出静谧的剧。主角为一对离婚的夫妻。九年前,他们的孩子在一次事故中丧身。面对孩子的死亡,两人采取了不一样的情感处理方式:沉溺于过去,对妻子而言是领受痛苦的方式;而丈夫在不堪忍受压抑时,悄然出走,试图用新的生活覆盖苦痛的记忆。
分别九年后,两人各自接到一封通知:孩子的墓地正遭受“毒”的侵袭,需要搬迁。于是,夫妇俩在孩子墓前重逢。戏剧在两人陌然而尴尬的絮叨中层层推进,最终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心灵创伤?如何背负痛苦而生活?
这样一出全无“冲突性”的当代戏剧中,导演将舞台设置为一个看台模样的殡仪馆大厅,一排排座椅在延展了表演空间的同时,也隐喻了“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的现实。
表演区距离观众席很近,两位主演在舞台上力图克服相互间的疏离感与陌生感,每一种情绪都通过细微面部神情传递给观众。剧中人在座位之间不断变换,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错愕尴尬的表情和口角,让贯穿整部戏结构的线索——两个人之间失败的关系——变得清晰可辨。
在家常话一般的寡淡言语间,人物对白在思想的层面是充满悖论、沉重的,但对话本身的音韵之美,又使剧场变得轻盈、均衡。“如果你不继续生活下去,悲伤会减少吗?”
“不会。”
“如果你继续生活下去,悲伤会减少吗?”
“也许不会。但值得这么试一试。”
西蒙斯坦言,他非常看重戏剧语言的这种美感。《毒》所涉及的“死亡主题”是每个人所要面对的终极痛苦,他记忆中关于“死亡”的印象,则来自荷兰乡村的老家,“在荷兰农村,如果有人死去,全村人都会赶去送葬。在乡村里,死亡是近的。而我到了慕尼黑,从没见过一场盛大葬礼。在城市,死亡是陌生的、与己无关的。”
德国媒体把《毒》称为“婚姻剧”,大概与看重一种戏剧分类的市场号召力不无关系,而担任慕尼黑室内剧团戏剧构作的马蒂亚斯·君特却竭力撇清该戏与“婚姻剧”的关系,他强调:“如果只是一出婚姻剧,场景设计为一个封闭的空间也许更准确,但《毒》的舞台,布满很多空的座位,是一种打开的状态,每个内心痛苦的人都可以‘对号入座’。”
《在大门外》,民众教育工具的戏剧
相比《毒》所注重的语言美感和细腻情感,话剧《在大门外》则躁动、暴烈得多。
这出探讨战后人的心灵境遇的戏,曾被称为“废墟戏剧”的代表作。戏的主角是士兵贝克曼,一位战后返回老家的战俘。他希望重新建立新的生活,但却失去了双亲和恋人,难以找到工作。无家可归,没有任何情感依靠的贝克曼,始终找不到“人们究竟该如何带着罪恶感和危机感生活”的答案。
《在大门外》的作者沃尔夫冈·博尔歇特,1921年生于汉堡一个牧师家庭,当过书店学徒,学过表演。战争期间,博尔歇特因发表“敌视国家”的言论而获罪,判处死刑,后改判为到前线作战。1945年被法军俘虏,同年从战俘营返回汉堡。
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博尔歇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幸存者。他在完成剧本创作后,曾自嘲这是一部“没有任何剧院愿意演出,没有观众想观看”的作品。但该剧以广播剧形式播出后,却被评论称:“这篇文字令整代人‘哭泣’。”
《在大门外》的舞台,延续了导演卢克·帕西瓦尔的主流实验特质:舞台上倾斜的巨大镜子,使生活的“镜像感”表露无遗,德国摇滚乐队“我的黑暗之星”直接搬上舞台,乐队主唱饰演贝克曼。
在暴烈的歌唱、喊叫和梦呓一样的念白中,剧场被卷入噩梦般的氛围,无助而没有出路。剧场里的亮色是贝克曼周围舞蹈的天使带来的,这些舞者是与该戏剧项目有关的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这是塔利亚剧院与这一慈善项目的首次合作。而在德国,剧场一直是民众教化的重要工具,这一价值传统由启蒙时代开始,经由剧作家席勒、毕希纳、霍普特曼、布莱希特,延续至今。
采访中,马蒂亚斯·君特强调了布莱希特的影响,今天“戏剧构作制”仍为大多数剧团采用,负责剧目规划、对观众进行戏剧普及教育和推动剧团与慈善、教育机构的合作。剧照由歌德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