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副行长王永利:世界走过头了 危机远未过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1: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王永利
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引发危机的原因,全世界有很多说法,其中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贪婪、监管滞后、市值法会计准则、评级公司不尽职、全球贸易投资失衡等等。这些说法显然都有一定道理,但用以说明此次全球性金融大危机产生和爆发的原因,却肯定不够充分。实际上,作为一般规律,经济危机的根源一定是产能过剩,金融危机的根源一定是流动性过剩,二者之间又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常常相伴相随。如果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流动性过剩。那么,全球流动性过剩又是如何产生,如何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呢?
根源一:全球化推动流动性过剩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技术创新(革命)、新兴产业,特别是新的市场(地理)开发,全球化发展带动过度投资。
以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对内大力推动私有化和去监管化(Deregulation),对外大力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从而获得了巨大利益。
进入2000年之后,发展中国家中出现了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财富大量向少数发达国家聚集的局面,逐步转化为世界趋于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甚至发展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原本已经在发达国家中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和积累为全球性流动性过剩,长时间大规模的积蓄,使流动性过剩蕴藏的能量和破坏力更大更猛,这可以说是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最根本的原因。实践证明,越是集中的大规模的全球化,越是容易引发全球性经济和金融大危机。
根源二:货币投放体系发生巨变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货币投放和回笼体系、货币收付清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绝对可以说是一大奇迹。在其发展过程中,不经意间的裂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财富的同时,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埋下了极其可怕的隐患,使货币总量的投放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为全球流动性过剩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基础条件。
这一变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并不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的非常深刻而严峻的问题:
一是推动货币信用投放快速发展,货币总量难以控制。二是产生了银行贷款由国家(政府)连带隐性担保问题,容易刺激银行贷款的扩张并导致“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三是在缺乏中央银行介入商业银行之间往来清算,目前国际清算还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相互开立账户进行清算的情况下,形成了国际储备货币“所有者增加对发行国的债权,而发行国则相应增加对外负债”的内在机理。
即在记账清算的情况下,无论是通过对外投资还是扩大进口等方式转化为国际储备的货币,表面上看其货币会流出国境(这也是目前从实务界到学术界普遍使用的说法),但由于并没有货币实物的真正转移,而只是通过清算银行以增减债权债务的记账方式进行清算,转移了货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从货币持有者(如清算银行)角度看,其持有的资金(流动性)总量并没有减少(只是由内债转变成外债),但却由此增加了外汇储备国家的流动性。因此,从全球整体结果看,就形成了“外汇储备自动倍增流动性”的效应。
根源三: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
自上个世纪大萧条开始,每当遭遇经济或金融危机,为阻止危机造成大的危害,各国政府往往会进行救市干预,抑制“无形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并主要运用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又容易引发更多货币投放,进一步扩大流动性过剩。
政府不愿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使市场无法调整到位,使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隐患不断积累,越来越严重。这似乎已成为消除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隐患的“政治难题”。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不仅私营部门的债务不断扩大,而且公共部门的债务也在不断扩大。据BIS统计,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到3.92万亿美元,在2000年这一规模只有0.36万亿美元,之前的规模则更小。这使得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面临主权债务危机威胁。一旦政府出现债务危机,则意味着依靠政府信用担保发放的货币可能失去信用,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将面临严峻挑战。
根源四:货币总量难以有效控制
当今的国际清算和储备货币,已经不是超主权国家货币或天然货币(如黄金、白银),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优胜劣汰筛选出来的强国主权信用货币,世界各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追根溯源,最初都是从货币发行国流出来的,而在记账清算情况下,其流出又会自动增加该发行国清算银行的对外负债,并进一步转换为其他负债(如国债、金融机构债、企业债等),使该国外债规模被动增加而难以控制,并使这些银行往往由于资金过多而急于寻求资金出路,容易因资金充裕而压低利率,或者因追求资金回报而扩大信用投放,提高融资杠杆率,刺激金融创新和金融的过度繁荣。同时,储备货币发行国为减轻巨额债务压力,也容易扩大货币投放,推动利率降低和货币贬值。
根源五:金融脱离实体经济
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聚集、加重。其中,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际中心货币发行国和头号国际金融中心的美国,继上个世纪率先爆发金融危机并引发工业国家经济大萧条之后,再次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并进而引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大危机和经济大衰退,不能不说明当今问题的严重性。全球性金融大危机的爆发绝不是偶然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国家货币总量与经济总量(GDP)之比,公共债务与GDP之比迅猛攀升,过度负债,寅吃卯粮,债务危机此起彼伏、挥之不去;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粮食产量和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和气候严重恶化等,都已经从量变转化为质变了,都显示全球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福利总体上已经走过头了,这是值得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的!
危机远未过去
从上世纪大萧条开始,每当遭遇金融或经济危机时,政府都很容易动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即扩大货币投放进行救市。这似乎已成为应对危机的灵丹妙药和传世经典。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急救之后经济能够得到恢复,实现由萧条到复苏再到繁荣的发展预期的假定基础上的,并希望将应急措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发展中加以消化。尽管在此次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已经投入巨额资金,但目前预期的增长目标却并没有实现,救市的假设条件似乎并不存在,而扩大货币投放的负面作用却在不断显现,危机远未过去。
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力度空前的联合救市行动,大量增加了货币投放,之后金融体系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但目前局势却非常不乐观。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较大反弹,社会就业持续萎靡,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严重通货膨胀或债务危机的压力,消费增长受到很大束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余地几乎丧失,非常有限。
经过新的一轮全球化30年的大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整体上的差距大大缩小,要开发新的地域市场余地不大,而且世界人口增长可能进入拐点,劳动力成本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社会福利水平可能止升回落,消费水平会受到制约。新兴经济体赖以高速发展的诸多产业已经面临饱和甚至过剩的困境,原来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总之,世界经济金融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走过头了,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进入重大调整期,有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金融都可能陷入低迷,表现为全球性紧缩乃至滞胀,控制不好甚至可能爆发新的更加严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作者系中国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