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镇江水污染事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9 04:09 来源: 深圳商报

  主持人:胡 蓉

  据《现代金报》报道,2月3日,江苏镇江发生自来水异味事件。经查自来水异味主因是水源苯酚污染。初步排查,一艘曾停靠镇江的韩国籍船舶排口管道阀无法关严,有重大嫌疑。目前各部门正在取证,数据显示,镇江自来水中苯酚含量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权威检测何以不如民众鼻子灵?

  吴江:从最初自来水公司的“加氯说”,到如今被证实为“苯酚污染”,镇江水污染事件得以逐步厘清。如果确属认知能力有限,或是事件本身存在疑点或调查取证上的难度,出现上述情形,当然可以理解。然而,2月4日上午镇江自来水出现异味,网友微博(http://weibo.com)发布消息,并引发市民争相抢购矿泉水,疑点明明早已出现,甚至民众仅凭水的异味就已作出了八九不离十的判断,但直到2月7日下午,镇江市政府应急办才在镇江政府网站发布通告,确认发生水污染事件。

  镇江水污染事件的“传言”最终被证实,说明民众的鼻子居然比权威的检测还来得准。一起并不复杂的水污染事故,权威部门却用了这么长时间才公布真相,恐怕绝不仅仅因为官方应急处理能力不足,更多地暴露出官方在处理突发事件上的想当然,以及急于平息事态的浮躁心态。面对自来水异味引发的市民质疑与抢购矿泉水行为,官方在第一时间否认污染并翻箱倒柜找出所谓“加氯说”的理由,当“平息事态”成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出发点,官方的相关调查或多或少便存在先入为主甚或主观臆断,反而变成不负责任的误导了。

  危机处理何必赔上公信力

  马涤明:每遇天灾人祸,官方高度沉默、信息保密,以保证“群众情绪稳定”,这已经成为一些政府进行危机公关时的套路。但谣言却每每跑在政府信息前面,引发不应有的或更大的恐慌。2009年,河南杞县因“谣传钴60泄漏”而引发的“大逃亡”,就是政府封锁信息的结果。让人搞不懂的却是,一些地方政府深陷这种套路里跳不出来。

  一艘外籍货轮因船舶管理和操作不当,涉嫌违法排污而导致水污染,这个情况如实告知市民又会怎样呢?要我说,只要把情况讲清楚,市民知道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处置,也不至于恐慌到哪里去。而即便问题十分严重,政府也该尊重市民的知情权。隐瞒真相的后果却是,市民反而因为不明真相而恐慌,大量抢购瓶装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损失最严重的则是政府公信——加剧了信任危机。群众质疑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种惯性,首先需要反思的不应该是群众的不理性,而是官方善于保密的惯性思维。

  “热点”栏目征稿:欢迎就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发表意见,文章务求观点新颖、短小精悍。如对本版评论观点有不同意见或补充意见,也欢迎投稿商榷与争鸣。如被刊用,将付薄酬。

  投稿邮箱sby@szed.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