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京津同城:继续理想,继续迷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8 05:1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叶一剑

   在我们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一系列调查和追问后,目光最终还是落在了京、津这两个比邻而居的明星城市上,在我看来,无论是从中国整体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看,还是对于京津冀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这两个城市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实际的经济中心,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经走向,而天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下的产业布局,在大飞机、大火箭、大石化等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中,都无可争辩的开始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而天津港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实际上承担了我国北方经济出海的最便捷的出海口。

   而且,作为当下中国最为重要的城市中的两个,基于各自的现实基础,也都在尝试获得新的提升。比如北京在奥运会以后,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蓝图,这成为了北京未来一段时期内最重要和最鲜明的城市发展纲领;天津则在获得了近1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也开始寻求在环渤海地区、北方地区(北方经济中心的建设)、东北亚地区,以及全球的影响力(比如其作为面向全球的航运中心和邮轮母港的建设等)。当然,也正是新的发展蓝图的设计,给这两个城市正在和将要带来一系列的变革难题和挑战。北京较多的表现为在城市的人口、面积和经济规模获得了超乎想象的膨胀以后,也开始面临中国城市在空气、垃圾、水、交通拥堵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个个困境,城市治理成为这个城市最大的市政问题。天津的情况则是,单就产业发展而言,在规模做大以后,怎样做强,做强以后还将面临结构怎样合理的问题,而与产业结构合理的诉求同时发生的是,在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的同时,还要在产城协调的路径上做出探索,并同时实现城市与人(也就是城市民生发展)的协调发展——尽管这些问题不光是天津的难题,也是全国城市的难题。

   纵然是这样,京津冀地区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主要困境之一是:就像两个巨人,每个人都立足于自己脚下的土地,同时将目光较多的投向了远方和未来,于是,在巨人的身旁给媒体留下的是“悲情廊坊”和“悲情河北”这样的讨论话题,不仅如此,两个人之间不足150公里的空间距离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变化后,却被演绎出较多民间以及官方私底下弥漫的抱怨和对抗情绪——尽管在2008年8月京津城际高速开通以后,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的时间被缩短到了半小时以内,从北京的象征天安门到天津老城的中心鼓楼的也可以控制在1小时内。

   就这还是在“京津两地当属最应该协调发展的两个城市”这一共识之下发生的。尽管两地协调发展所能带来的收益,将是显而易见的,但这里依然在演绎一个中国式的双城记发展困局,就像中国其它地区提出的同城化发展目标一样,多年以后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我们期待两个巨人能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可以彼此回眸一笑,寻找到共同发展的默契,进行相应的协调机制建设,并希望国家可以在更高层面作出地区性的政绩考核机制的创新。此乃两个城市的大幸,也是京津冀地区的大幸,亦属国家经济地理发展之幸。

   在此背景下,本期国家经济地理专题专门走访了多年来一直为京津冀地区合作奔走呼告的两位老先生:吴良镛和穆学明,以期在历史中观瞻未来。尤其是吴良镛先生,他带领团队首先提出大北京规划,以探索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城市的现代化之路为其毕生之志。日前,他以90岁高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一张财经大报所属的深度关注全球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版块,我们用《吴良镛的价值》一文来表达对吴良镛先生的祝贺和敬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