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银行业暴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5 02:23 来源: 中国经营报胡群
净利突破万亿的高利润又一次把银行业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2月17日,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775亿元,创历史新高,按此计算,商业银行年平均每天赚得约28.5亿元。相比2010年7637亿元净利润,去年银行净利润增长率达36%,高于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的利润同比增长率。
数据甫一公布,银行“暴利说”甚嚣尘上。
银行“暴利”是否存在?单纯用利润率指标来衡量银行高利润是否合理?商业银行高利润增长率能否持续?银行业将如何转型?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银行业研究专家和银行业高管,分别是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光大银行私人银行(上海)中心副总经理赵志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丁建臣、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韩复龄。
银行业是否存在“暴利”?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在2.5%左右,在包含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横向比较中属于中游水平。
《中国经营报》: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1万亿元,银行业暴利是真命题吗?
丁建臣:2011年中国实体经济在紧缩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国际经济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苦苦挣扎,而商业银行平均每天“吸金”28.5亿元,试问,这不是暴利吗?除去庞大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银行业仍有1.04万亿元的净利润,支撑起银行业惊人暴利的经济逻辑只有“垄断”二字。
鲁政委:从净资产收益率(ROE)来看,银行目前在20%左右,这比工业企业平均7%~8%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要高很多。但是,从总资产利润率(ROA)来看,我国银行业113.28万亿元的总资产(大约相当于2011年我国GDP的2.4倍)一年产生了1.04万亿元的净利润,对应的全行业总资产利润率约为0.92%,则又是大大低于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的。按照10%的加权资本充足率大致推算,银行业的杠杆也至少有10倍左右,银行业的高杠杆特性提高了ROA水平。从利差方面说,大家经常谈论的是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所得到的存贷利差,而对于银行的盈利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净利差。综合来算,目前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在2.5%左右,比存贷利差3.06%低近60bp。2.5%的净息差在包含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横向比较中,属于中游水平,不算低不算高。
韩复龄: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实体经济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显得银行的利润相对较高。银行的资产规模相当大,这与其他实体企业差别很大。银行作为金融产业,自身决定了极高的准入限制。
即使很多人认为银行业存在暴利,但不可否认银行业有着庞大的成本,而且不同类型银行的利润率差别很大。现在利润率最高的并不见得是中、农、工、建、交等第一梯队的银行,这些大型银行的机构网点庞大、工作人员数量众多,而其他中小股份制银行如浦发、兴业、光大等的利润率相对较高。
赵志敏:首先,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既然承担了巨大的风险,获取相应的利润也是合情合理。其次,暴利一说主要源于存贷款利差,目前最具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是民间借贷利率,要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最具市场化的存款利率是银行低风险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理财业务占比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银行的实际利率成本远比存款利率要高。
《中国经营报》:目前银行很大一部分盈利来自于对消费者收费,消费者对此多有抵触,将来如何面对银行转型?
鲁政委:对于银行收费问题,个人认为应该加强监督,无论是任何收费,都应尽到充分的告知义务,面向普通大众的标准柜面服务应明码标价。不仅如此,对于收费,首先应当明确核查收费定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重复收费?只有提供了服务,才能收取相应的费用。而收费的规范化,对银行持续稳健发展非常重要。在西方,如果单纯从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来看,它约有20%左右是来自于账户收费的。
赵志敏:国内的银行业收费和国外相比仍然是偏低的,消费者在习惯了“免费午餐”之后,需要慢慢地去接受银行提供“有偿服务”的趋势。从免费到收费,消费者自然会非常抵触,但是银行这种收费是根据客户的贡献度分层的,贡献度越高的客户可以减免的费用越多,同时享受的服务也越多。因此,消费者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理财和日常交易结算习惯,尽量不要使自己的资产分散到多家银行;另一方面,银行也要加大收费项目公示的透明度,提前告知客户,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点建设和服务水平。
高利润恐难以为继
银行不可能无限制地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获取高额利润,必须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实现盈利模式转型、满足刚性的资本约束要求。
《中国经营报》:银行业高利润与近几年快速扩张有很大关系,但在实体经济不振的情况下,未来银行高利润是否可持续?
赵志敏:理论上可以持续,目前最能反映市场利率的民间借贷利率远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这体现了一种市场的融资饥渴。从供求关系上来看,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存贷差来获取高利润,同时银行也需要加强对经济硬着陆后触发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但实际上在持续紧缩的宏观调控下,银行目前的资金面已十分紧张,存贷比高企,资本充足率濒临红线,频频再融资也已成为市场公敌,所以银行不可能无限制地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获取高额利润,必须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实现盈利模式转型、满足刚性的资本约束要求。
韩复龄:现在银行的利润已到一个峰值。后期坏账率将会上升,比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进入还款高峰期,这些贷款有很多资金可能还不了,目前看来只能展期,但长期来看将导致银行出现一定规模的坏账。
另外国内很多企业原来是加工出口型,现在出口形势严峻,加之本来利润就很薄,甚至利润率都赶不上银行利息;另外有些产业如家电,发展已处于饱和状态,还有一些行业如钢铁,处于产能相对过剩状态。没有企业的健康发展,银行业怎能独善其身?
《中国经营报》:“暴利”时代将结束,银行业如何调整保持健康发展?
丁建臣:未来银行业应加强业务结构转型,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优化客户结构,调整信贷政策,审慎创新,加强全面风险控制体系建设。
另外,要探索客户多元化、差异化道路。现在很多银行仍然有“垒大户”情结,认为一些中小企业、中小客户风险太大,而不愿搭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去年有些银行在小额信贷方面获利颇丰就是这个道理。产品也要多元化。除了存贷之外,银行可以经营一些理财产品、汇率产品。这些产品虽有风险,但客户也承担一些风险,只要做好了,银行既有收益,又能降低自身经营风险。所以,银行一方面是要提供好服务,再一方面降低成本,包括电子化,网络化等,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经营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银行利差优势将逐渐减小,但预计中国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还有多远?
鲁政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比如,目前我们的很多利率都已经市场化,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存贷利率的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是目前利率市场化需要攻克的最后堡垒。利率市场化需要为这两个利率的定价找到定价参照指标。贷款利率可在债券市场中的信用债、企业债、公司债、短融等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期限和主体状况来确定。当然,如果指望短期内就迅速推进并能够很快完成利率市场化,则还存在很大的挑战。首先,虽然很多利率在形式上已市场化,还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由于尚无债券违约先例,中国信用债的定价和信用利差,其周期波动与标准市场化下的表现,几乎是完全相悖的。其次,目前还缺少能够很好地为存款利率定价提供参照的指标,因为在现有已市场化的利率中,还没有一个跟存款的性质比较接近的。最后,利率市场化不能单兵突进,还需要与综合化经营同时推进,才能减轻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冲击,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则是监管机构与银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赵志敏:利率市场化的制度体系相信早已制定完成,但是真正实施背景条件还并不成熟。首先,银行需要摆脱目前过度依赖存贷差的盈利模式,尤其是中小银行;其次,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极不平衡,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条腿一粗一细,而债券市场对于利率的市场化定价十分重要;第三,利率和汇率是紧密联系的,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步伐需要同步推进。
本报实习生秦华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