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商不等于媚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1 01:2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山西省长治市为了改善当地营商环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出台了一些新规定。不少规定引人关注,颇具争议性。
根据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1/3时间外出招商、1/3时间下基层、1/3时间在机关处理公务;县委书记、县长每人每年至少引进一个亿元项目;凡是外地车辆进入长治市发生违章,只纠错,不罚款;外地客商到长治投资,由于当地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造成亏损,一律由当地政府包赔。
如何来看待长治的这些招商新规?简言之,地方政府的心情可以理解,有些做法却难言妥当。诚然,在这些招商新规的背后,自有一套地方官员被激励发展经济的逻辑,但需要提醒的是,地方政府的眼睛不能只看当下,还要顾及未来,否则,经济的发展未必就带来了幸福。
比如,要求县委书记、县长每人每年至少引进一个亿元项目,对于山西长治这样一个内陆城市来说,意味着市辖县党政一把手的主要精力都将放在招商引资上——这势必会让其减少对其他公共事务的关注。又如,关于外地车辆进入长治市发生违章不罚款的规定,明显背离了基本的法治精神,而由政府财政赔偿商人亏损的说法,就更显得有些荒唐。如果一个城市人文底蕴不够深,商人在此做生意蚀了本,难道就要靠纳税人为之埋单?
那么,长治为什么会推出如此不守常规,甚至背离原则的亲商举措?从当地主政官员的言谈中可以发现,他们确实是下了大决心要求属下各级官员善待投资者。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当地政府为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而表现出的迫切心情。而在迫切心情背后,又有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在起作用。
在山西,长治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城市,也头顶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和声名。不过,在经济发展方面,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比之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长治显然要慢了几拍。长治要发展,地方官员要出政绩,捷径依然是首重经济增长,尤其是依靠过去许多年间被证明很有效率的招商引资模式。也就是说,地方之间竞争激烈,是上述新规出台的大背景。
地方官员热衷发展经济,这并不是长治一个地方的偏好。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在政绩考核指挥棒的支配下,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即招商引资,通过高企的投资率拉动经济列车快速前行。地方官员对于GDP的长期崇拜,不是无缘无故的,自有行政发包与晋级竞争的行政制度在激励地方官员勉力发展经济。中央政府在事权、财权、人事权方面的一系列分权改革,也帮助塑造出地方政府带动经济发展的特殊角色。
这几年里,舆论对GDP崇拜有了较多的反思。告别GDP崇拜,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科学发展成为共识。但即便在外部舆论一再呼吁要告别盲目崇拜GDP的背景下,恐怕还有不少官员依然认为,发展经济实乃第一要务。比之提供更多数量与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这些地方官员仍对招商引资更有心意。
因此,长治如此的亲商举措,也正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产物。从政府的职能来说,为投资者营造一个理想公平的营商环境,不仅无可厚非,其实也是政府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亲商不等于媚商,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商人。一讲到发展经济,就不顾其他公共产品与服务,一讲到招商引资,就不顾基本的法律原则,这显然是不行的。
当然,那种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其他公共产品与服务对立起来的思维,也是偏颇的。在一定意义上,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够帮助其他公共产品与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升。只不过,发展经济不能只靠招商引资的单一思维。即便要亲近资本,即便要大力引资,也应合法有序。“放手做事”不等于随意行为,不能光顾这头,却忘了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