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务车新政:自主品牌的春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8:36 来源: 华夏时报

  政府不遗余力扶持 业内谨慎观望实效

  本报记者 刘俊晶 北京报道

   自主品牌车企期盼多年的公务车采购扶持政策,终于在龙年伊始听到了靴子落地的声音。

   2月24日,国家工信部发布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在这份长达17页的采购车型目录中,412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对于处于车市寒冬期的自主品牌车企,这无疑是一针“兴奋剂”。在《意见稿》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2月27日),汽车股集体大涨,江淮汽车(600418.SH)和东风汽车(600006.SH)更是强势涨停。

   然而,业内分析人士在对该《意见稿》的执行情况抱持观望态度的同时,对在政府采购领域以这样“明文规定”的方式决定采购意向,是否违反WTO相关原则及承诺仍有争议。

  “垄断”公车

   2月24日发布的《意见稿》车型目录中,几乎成为自主品牌的“阅兵式”——412款入围车型全部来自自主品牌车企,而昔日作为政府采购大户的合资品牌无一入围。

   “在我的印象中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都有上《意见稿》,应该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最后审批过程中有所取舍,不存在故意排斥。”虽然面对《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未作任何评价,但作为此次公车采购目录制定的参与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曾表示,《意见稿》不存在故意排斥合资品牌的情况。

   对于《意见稿》最终的形成过程,负责征求意见的工信部装备司并未回复记者的邮件采访。

   “政府支持自主品牌对做强中国汽车意义重大,自主品牌汽车应借此东风提升品质,不负国人厚望。”东风乘用车公司品牌推广室主任牛根尚表示,“自主品牌一直缺少政策上的支持,作为自主造车人和卖车人,我们感到很温暖。”

   感到温暖的不仅是东风汽车这样的“国家队”,在自主品牌代表长城汽车新闻发言人商玉贵看来,《意见稿》如果正式实施将有望成为公务车市场的分水岭。

   “我们很快会针对公务车采购的特点,从配置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和改造。”2月29日,出席长安汽车纯电动车示范运营交车仪式的长安汽车副总裁朱华荣透露的信息则表明自主品牌已有所行动。

   而作为此次《意见稿》出台“最失意”的合资车企之一,奥迪官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还在评估中,但影响不会特别大。在我们的消费者中私人用户占80%左右,剩下的20%公车消费中还有一部分是企业公务用车。”

  知易行难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意见稿》内容不够细化,细节不够落实,能否起到对政府采购行为的制约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进入采购目录并不等于有了订单,自主品牌车企应冷静处理。“即使有了订单,政府公务用车采购蛋糕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从置换频率上,政府采购所需车型有限,数量更为有限。”

   根据调查统计,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每年的采购量大约在20万辆左右,仅占狭义乘用车销量的2%,公务车对自主品牌销量的直接带动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罗磊认为,“即便这部分车型全部采购自主品牌,对自主车型的销量拉动估计连5%都达不到,其示范效应大于销量意义。”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该《意见稿》的采购范围为一般公务用车,即针对副部长级干部以下级别的公务用车。而公务车采购新政实施后,副部级以上用车仍然沿用2004年国管局规定的部长级干部用车标准。

   其实,这并不是政策向自主品牌倾斜的第一枪。去年11月18日,工信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要求“政府公务车采购限制在1.8升排量以下、18万元售价以内”。按照上述规定,符合公务车要求的车型基本都为自主品牌,但此后公务车采购并没有完全依循该规定。“主要原因就是后续并没有具体的约束性细则出台,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甚至想遵守都不知道如何执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尚存隐患

   事实上,比对《意见稿》如何落实更令业界担心的是,《意见稿》是否将违反WTO公平竞争原则及相关承诺,并由此在未来引发贸易争端。

   “事情比较突然,我们还没有机会坐在一起讨论这件事,但在《意见稿》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之前,我们会正式提出一个意见。”2月29日,电话中传出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戴麟忧心忡忡的声音,“对于《意见稿》的出台,我们表示遗憾。中国政府支持自主品牌我们不反对,但合资车企也是中国的合法法人,这样的做法不是很公平。”

   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Dirk Moens)的反应显然更为激烈。其表示,欧洲商会将同会员一起评估中国公车改革带来的影响,并有可能正式敦促欧洲国家政府采取反制措施。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天津市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罗小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有所担心,“可以制定采购标准,可以限定采购车型的具体排量,但是不能规定具体品牌和生产厂家。从国际贸易领域来讲,这种行为是定向采购,是违反WTO《政府采购协议》的相关规则的。中国是WTO组织的成员,需要遵守相关规则和承诺。”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公务用车采用自主品牌是“国际惯例”,但事实上,“国际惯例”并不是以一种行政指令的方式加以约束。据了解,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政府用车为本国自主品牌,均非执行相关规定而为的结果,而是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而达到的效果,所以无可厚非。

   “政府用车采用自主品牌,因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这几年发展的确很快,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罗小明提示道,“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为不可说’是一种常用的避免国际贸易纠纷的技巧。”

  记者观察

  是盛宴,但不是真正的胜利

  刘俊晶

   一石激起千层浪。

   2月24日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公务用车采购车型目录中均为自主品牌车型,合资企业自主品牌车型和国外车型全部落选。业内盛传,自主品牌迎来了“集体狂欢的盛宴”。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此举不仅鼓励了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汽车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主导的局面,而且还降低了公车采购的成本。

   但这种胜利离真实状况究竟有多远呢?

   沉醉在“垄断”公车大单的自主品牌车企必须意识到,即使《意见稿》全部通过,2012年的《意见稿》也仅适用于今年,以后是否坚持采购自主品牌汽车还是一个未知数。可见,对于羸弱多年的自主品牌能否化食量为力量,政府同样缺乏信心。

   此外,《意见稿》出台后,后续政策能否继续跟进是大家目光的焦点所在。身兼购买者和使用者双重身份的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面临的是将豪华座驾转变为舒适性下降,同时“有损形象”的中小型车的转变,此时,公车改革的结果似乎不难猜测。当你自己有权与自己的利益作对时,这项权力几乎不可能用好。但需要明白,公车改革自然很难“毕全功于一役”,也正因如此,对于那些敢于尝试公车改革的改革者,我们更不应吝惜掌声。

   其实,这次《意见稿》的出台多少有点地方保护主义的意味。去年公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将“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列为一项明确的入选要求。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合资企业对产品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能力都很有限,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

   或者,这些所谓的细则、目录和意见稿都是多余的。正如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所言,汽车产业总依靠国家政策补贴发展是没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如果能有一天,我们支持国产车的方式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而是来自最基层也是最庞大的百姓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不是通过规定购买而是被产品的质量吸引去消费,那时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作者系本报汽车周刊记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