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南京条约:衰落的结果还是原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17:45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企业史笔记

  吴晓波

  《南京条约》:衰落的结果还是原因?

  西方学者将战争看成是中国衰落的结果,它让中国“摆脱”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每一个人生,每一个国家,都活在一些历史的记忆中。2012年,在欧洲,最热闹的文化活动是纪念狄更斯诞生200周年,而经济界的头等话题则是欧元诞生10周年。在中国,可拿来纪念的事件也不少,比如邓小平南巡20周年,中美恢复邦交40周年,还有就是,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170周年。

  《南京条约》的签署意味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以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842年8月,清政府在与英国军队的交战中屡战屡败,接连失去厦门、宁波、上海等重要城市,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内容包括: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以及中方必须与英国协商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关税。

  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此前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控制了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当欧洲人进入这一片领域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中国人也只是把欧洲人视为必须容忍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入侵者,这与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景象非常不同。

  这种均衡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彻底击破。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从1700年到1820年的120年间,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同期,美国为72%,欧洲为14%,日本为13%,全世界平均增长率为6%。这些数据如此残酷地告诉我们,历史的转折为什么会发生。

  很多人带着复杂而惋惜的心情解读这一影响世界走向的转折。

  后世的中西方学者对于鸦片战争的评价有微妙的差异。中国学者大多数将这场战争看成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是导致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将战争看成是中国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正是这场战争让中国“摆脱”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卡尔·马克思在1853年7月22日给《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文章中论述道:“这个暴动的发生,无疑得益于英国的大炮将一种名叫鸦片的催眠药品强加给中国。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满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封闭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

  进入当代之后,即便是一些非常同情中国的学者,也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了这场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彭慕兰写道,“仔细研究可知,鸦片是促进世界贸易、加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对中国是如此,对欧洲、美洲也是如此。”

  尽管,发生在史界的这些争论一直没有停歇,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某些具有共识性的结论:

  其一,在工业革命中,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和财富总量,与其工业化的时机、速度以及成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技术革新构成了工业化进程的核心。然而在清代中国,总体上缺少推动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激励机制。

  其二,工业革命和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是以一种非常突然的方式“空降”到东亚地区的,作为被接受方,中国乃至所有东亚各国在心理、制度上所遭到的打击都是巨大而惨烈,甚至是毁灭性的。

  至今,我们回望170年前的那场战争以及那份条约,似乎已经非常遥远。但是,在制度的意义上,它给予国人的警醒却依旧存在。我们仍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这个经济总量已经居于全球第二的国家,是否已经建立了推动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激励机制?那些外来的“变革基因”是否已经在我们的政治及社会传统中得到了充分的消化和融合?

  所有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其实还仍然是问题。

  作者:吴晓波(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