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个老国企的嬗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3 07:53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从改制重组到借力资本,剧烈的震荡正在诱发一个地方产业的整体变局。

  ◎本刊记者 王赵宾(发自湖北武汉) | 文

  眼前的陈维克,清瘦干练、沉稳自信,让你丝毫不会想到,数月前他曾因公司上市失利而伤心落泪。“我们很多人都很伤心,这对我们确实打击挺大。”谈及这些,陈还是颇为感慨。

  11年前,他由中铁大桥局调任武桥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武桥重工)出任党委书记,与现任董事长黄雍联手进行武桥重工的企业改制,见证了武桥重工在困局中的抗争与突围。

  事实上,武桥重工并不是武汉市唯一一家改制的国有企业。与其类似的还有武重集团,这家集合了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重)、武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锅)、中国长江动力公司(下称长动)的大型装备制造集团也在艰难地寻找方向。

  对于武汉的装备制造企业而言,随着兼并重组、融资上市等一系列举动之后,未来是否会如其所愿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方向发展,又能否成为真正的千亿产业?或许,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被迫改制

  1997年以前,武桥重工从不为订单发愁,因为它几乎把持着长江以南桥梁装备全部市场。

  不过,从1997~2002年的6年间,它却每年平均亏损1000万元以上。随着它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跃跃欲试,原本属于装备制造的企业出现了决策性失误,武桥重工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2002年,它几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那段日子我们着实艰难。”回忆起这些情形陈维克深有感触。2001年,也就是从陈维克赴任的第二年,武桥重工开始了三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在陈维克看来,第一次 “翻牌改制”没有实质性变化。改制只是换了一块牌子,国有股份仍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达80%,其他资金仅占20%。

  第二次改制带给了武桥重工真正的改变。按照国家经贸委精干主业、辅主分离、辅业改制的原则,这个被称作“主辅分离”的改制使得原有股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工持股占80%,国有持股降至20%。

   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改变?陈维克解释说,“响应当时国家的号召,国有企业要精干,如果确定为辅业的企业,可以拿出一部分国有资产量化给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金,把它转持为本企业股份,资产依旧留在企业,这使得企业更加市场化。”

  此次改制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在于原有的股权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国有控股变成了私有控股,其中职工开始大量持股,虽然很分散,但毕竟量化到个人;另一方面企业职工原有的身份也从国家公职人员变为普通员工。

  “企业自主创新、自负盈亏、自食其力。没人管你了,倒把企业原有的创新活力激发了出来。”陈维克认为这样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干劲也足。

  2007年,尝到甜头的武桥重工又进行了第三次改制。

  由于改制所带来的机制转换,加之良好的市场机遇,改制后,武桥重工总资产从陈维克进来时的7千多万元,达到了2010年的近20亿元。改制带给武桥重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武汉装备制造业大规模改制,武桥重工仅仅是一个缩影。早在2003年5月,武汉市委就曾出台66号文,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90%左右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改制。

  随后,一系列的改制开始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改制重组是2008年9月当地3家老牌国企“合三为一”。

  这3家国企分别是:武重,曾占据国内特大型机床市场的主要份额;武锅,国内少数能批量生产超高压及以上参数机组锅炉的制造商,环保锅炉占国内九成份额;长动,全国唯一一家能同时生产火力发电机组及水力发电机组的企业,热电联动机组畅销

  全国。

  有人曾透露,武汉大型装备制造业的重组,整合了三家企业的力量,包括高端数控机床、清洁发电设备、环保锅炉等,以成套装备制造商的身份参与国内外重大工程投标,这将使武汉现代装备制造业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三家合一,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划清产权关系。”时任武汉市国资委主任黄江称。按照武汉市的设想,新成立的武汉重工集团将扮演一个投资者角色,控股、参股旗下公司。

  同时,新集团还将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帮助下属公司壮大实力,法国阿尔斯通控股武锅,兵器集团重组武重机床似乎都是在展示这一设想。

  资本赌局

   “企业要做好,必须跟两个市场对接:产品市场和客户市场对接,投资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让有钱人把钱投到我们企业来,壮大企业的资金实力。”在改制中,陈维克越来越意识到资本的力量。

  三次改制后,武桥重工吸引了众多战略投资者的注意。2008年,8家战略投资者出资7千多万购买了40%的股份,使得武桥重工总股本也出现了增加。战略投资者的出现,增强了企业的资金实力,但这并没有满足武桥重工的胃口。

  这家传统的重型装备企业,2011年10月14日,武桥重工经过3年筹备终于进入证监会审核。然而,却在创业板上吃了闭门羹。“去年我们准备在创业板,但后来差一票没有通过。”这令他伤心了好一阵。如今,经过调整,他看起来已经平静了许多。

  事后分析,这与武桥重工本身有很大关系。据其招股书显示:公司前身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机械制造厂成立于1953年,是国内老牌的桥梁装备制造商。2008~2011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在3%左右,并不具有突出的研发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他们选择上市的时间节点也不太妥当。“7 23”高铁事故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措施改进中国高铁运营及建设,包括已通车及新线路降速,降低密度;对在建项目安全检查;重新评估已批未建项目;暂停新批项目等。同时,“十二五”期间铁路总基建预算可能下调,其中2011年基建预算调整为6000亿元,比之前公布数少了14%。铁路建设全面放缓、停工,同时,铁路建设资金急剧收缩,大量应收账款暂时收不回来,对武桥重工财政影响很大。证监会对于铁路相关股的上市也更为慎重。

  武桥重工选择创业板进行融资,让很多人颇为不解。它的最大收入来源正是中国中铁系统,而它距离创业板要求的高成长性却似乎颇有距离。对于武桥重工的持续盈利能力,有人认为其并不具备很强的成长性优势。

  同时,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导规定的分类方法,公司所处行业桥梁装备行业为制造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具体为装备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子行业,并不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公司并不适合在创业板上市。

  对于这一点,陈维克也承认,“我们不应该走创业板,传统的制造业走中小板比较合适,只是阴差阳错走了创业板。”

  当初选择在创业板上市,武桥重工更多的还是急于求成。按照中小板要求,如果企业股本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企业业绩必须重新积累3年才可以申请上市,而创业板并没有类似限制。在武桥重工高层的眼里,如果上市成功,企业将全面与资本市场对接。这样便能实现其快速扩张的目的。

  陈维克说,“我们没有成功,确实有些伤心。”不过,武桥重工今年将在中小板申请上市。

  上市为什么这么重要?在陈维克看来,装备制造企业资本严重不足,资本都跑到房地产了。而作为先进的装备制造不仅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另外,由于装备制造业资金链回款期长,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会比较大。尽管类似于武桥重工这样的企业有技术,同时由于改制带来了外来资本的进入,融资能力有所改善,但是资金成本依然有很大压力。

  银行利息是其中一块很大的压力。“我们工业生产中,本来就很微薄的利润率,基本被银行拿走了,企业成了给银行打工了。”陈维克表示。

  上市对于企业的影响,除了资金上的缓解之外,更多的还是对管理上的提升。对于原本是国企的武桥重工而言,更能够规范其管理,使其在监管上成为规范性的企业。也正因为看到了武桥重工的未来,联想投资也曾拿出1.2亿元,以每股5.6元,购买了2千多万武桥重工股份。

  在武汉装备制造领域,不仅是武桥重工向资本市场看齐,武汉华中数控成功在创业板上市。不过,2011年,兵器集团对武重进行了战略重组,这也致使武重放弃借壳欲IPO上市。企业上市融资只是一种手段,武重也将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而定,决定是否上市融资。

  除了融资难,研发瓶颈也阻碍了武汉装备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认为,目前武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很多还是以高校为中心。而高校相关实验室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往往有赢收的任务。这也被戏称为“教授去拧螺丝”,大材小用。对此,赵梓森希望建立一个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研发平台,缓解这一难题。

  新的商机

  尽管融资难,但武汉装备制造业却有着看似美好的前景。

  此前,武汉市曾提出,将在钢铁、汽车、石化、光电子信息4个千亿元产业的基础上,新增4个千亿元产业,首先就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包括航模、机床、机电、锅炉等。根据规划,武汉市力争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这也将意味着武汉市的装备制造业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武桥重工而言,政府明确的规划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新近抓住的市场机遇。目前,国内桥梁建设正在由内陆江河地区走向东南沿海,包括跨海大桥和连海大桥。

  陈维克透露:“此前,我们曾服务于上海东海大桥洋山港,青岛海湾大桥,宁波杭州湾大桥等一批跨海大桥,这些大桥的建设使得整个工程制造向大型化、高端化发展。”

  此外,能源施工设备也成为武桥重工一大关注点。从去年开始,武桥重工把眼光投向了海上风电船的施工建设,由于海上风电项目正在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块高地,相应海上风电船的建设也随之兴起。同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也成了武桥重工瞄准的一个方向。

  除武桥重工、武重两大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外,武汉市其他装备制造企业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目前,武重似乎更多还是在寻找战略合作者,这也被看成是一种新出路。

  2010年,曾传出武重与东方电气欲两强联合,在3至5年实现装备制造百亿产值。而不久前,武重与兵器集团的重组,将使武重有望尽早迈入世界重型机床“第一方阵”。兵器集团涉及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其主营业务收入2010年就达2360亿元。

  有消息称,双方重组完成的同时,兵器集团将整合武重等公司,在东湖高新区注册设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重型装备集团,在此基础上,兵器集团将逐步整合在国内的其他企业、资源进入重型装备集团。根据双方确定的规划:兵器集团确保武重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并力争突破100亿元;确保重型装备集团2015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500亿元。

  如今看来,无论是武桥重工挖掘新的市场,还是武重找战略合作者,武汉装备制造企业似乎都在为了千亿目标而努力。

  对于武桥重工而言,政府明确的规划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新近抓住的市场机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