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地方政府争“傍”央企有隐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8 18:53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折射出有些地方的投资已陷入困境

  本报记者 武文静报道

  一边是财力吃紧迫切渴求中央资源的地方政府,一边是手握重金但海外淘金“成功不多,失败不少”的央企大款,两厢情愿之下,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央企加入到合作大军中来,一幕幕地方政府傍上央企大款的“精彩好戏”也不断上演。

  今年“两会”期间,地方政府引资数千亿元,掀起央地合作签约大潮。3月1日,海南省就与央企签下了2288亿元的大单;3月4日,湖北宜昌与央企签约,签约额度超过200亿元;3月6日,甘肃天水与央企签约,形成14项签约项目,涉及金额超过240亿元。此外,吉林四平、山东聊城、甘肃兰州等地同样选择在“两会”期间与央企签约,形成的签约额度均在百亿元之上。

  “地方官员喜欢‘傍’中央企业大款,首先是源于中央企业受到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各项优惠政策都较好;其次,地方官员与中央企业合作会存在较大的利益链。”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薛胜文表示,在地方政绩上,地方企业迫切需要像央企这样有实力、有资金优势的大企业进驻地方,以拉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地方融资较难,地方企业可以通过共赢的模式,与央企合作促使地方企业得到良性的发展。

  事实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曾经热衷于“走出去”的央企开始大力“走下去”。有媒体报道称,2008年~2011年4年间,央企在地方投资增长了42倍。另有数据显示,在2011年央企投资地方规模明显放大,其中在广东省、甘肃省和河北省均超万亿。

  显然,与要政策、要财政转移支付的层层审批与复杂关卡,拉巨型央企入伙也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央地合作模式有利于实现政企结合,形成合力推动各地方经济的发展;央地合作能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和项目的窘况。”薛胜文说。

  但是利弊总是相生相伴的。央地合作这个看似“双赢”的模式,其背后暗藏的隐忧也日渐凸显。薛胜文表示,地方政府“傍”央企大款的弊端在于央企行政手段较为刚性,与地方官员好大喜功相呼应,会导致出现盲目上马项目、重复生产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同时,在土地财政和央企强力支配作用下,地方上马的工程,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央地合作模式只会引起过多的民怨。”薛胜文说。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专家指出,地方官员青睐中央资源折射出了地方投资陷入困境。对此,薛胜文表示,这一情况不可一概而论。部分地方政府投资可能短期缺少资金,但从整体上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寻求政策支持以及央企过剩的资金优势。从央企方面出发,应收账款持续上涨,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地方政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做地方陷入困境。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缓解地方财政财力吃紧的局面呢?“一方面可以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优惠,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资金回笼;降低地方企业的税收负担,施行不同程度的优惠措施;建立地方投融资平台,促使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地方经济。”薛胜文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