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卖场的黄金5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11:31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

  近日,高华证券发布了中国零售行业研究报告。报告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和与发达国家零售行业发展情况的横向比较,对中国零售行业的市场空间做了预测——未来5年,中国大卖场业态将实现高增长。

  从发达国家零售业态的演变历程看,人均GDP的增长是零售各子业态演变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至3000美元是现代百货业的高速发展期,3000美元以上大型综合超市开始兴起,6000美元以上便利店业态流行,10000美元及12000美元以上仓储式商店和大型购物中心逐步繁荣。中国的人均GDP在2008年就突破3000美元,目前正是超市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全球零售业态过去12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卖场(Hypermarkets)也和网络零售一起,成为当之无愧增长最快的两个业态。其在整个零售业态中的销售占比分别从5%和0%上升至8%和3%,而标准超市(Supermarkets)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达到14%,整个超市业态仍然是零售最大的子业态(超市业态涵盖大卖场、标准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仓储会员店等子业态)。

  从人均食品用品支出情况看,2010年中国人均食品用品支出仅为341美元,远低全球和西欧的人均2551美元、3034美元的支出水平。但过去10年,中国食品零售复合增速达到10.4%,高于全球和西欧的平均增速7.6%和5.8%,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一般而言,家庭食品用品(Grocery)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传统渠道(如临街商铺、集贸市场等)和现代渠道(主要为超市,包括大卖场、标超、折扣店、便利店等)。中国的现代超市渠道占家庭食品用品的销售比重从1999年的10.57%逐年攀升,于2006年首次超过50%,并在2011年达到61.65%。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超市业态快速发展的结论。但与欧美国家85%、日韩75%左右的水平相比,中国现代超市渠道的销售占比仍然偏低。

  随着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居民对于食品用品消费的品牌意识将增强,并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包括舒适的购物环境、优良的服务、有保障的食品安全,进而推动消费业态、渠道升级,从传统的街边商铺、集贸市场转向超市、大卖场等现代流通渠道购买。因此,未来超市业态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人均拥有的超市数量和面积看,2010年中国每万城镇人口拥有的超市(含大卖场、标超、便利店等业态)数量为2.26个,低于发达国家的均值5.55。平均每个城镇人口拥有的超市面积为0.20平米,低于发达国家的均值0.34。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卖场空间更大。2010年中国每万城镇人口拥有的大卖场数量仅为4.9个,远低于发达国家13.5个的均值水平,每个城镇人口拥有的大卖场面积为0.043平米,低于发达国家0.096平米的均值。

  高华证券分析指出,中国超市业销售额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92%,其中大卖场、标超分别为22.25%、13.65%。但高华证券同时也指出,在外资全国扩张、中资诸侯割据的大环境下,我国大卖场要想实现大规模的增长与扩张仍是困难重重。

  首先,超市销售产品结构及区域分割流通体制决定了中资超市供应链管理不具优势,而且,中资超市品类管理能力较弱也决定了其难于用大卖场业态开拓异地市场。相反,外资超市过去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多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不小的优势。

  所谓区域分割,是指厂商为了销售其产品,一般都会在每个省、区指定一家代理商或经销商,经销商、代理商是厂商产品在该区域的唯一流通中介,具有排他性,并且各区域代理商之间不能相互串货。这种区域分割的商品流通格局对连锁超市企业最大制约就是连锁超市企业在一个区域的采购优势不能在新扩张区域继续享受。一般而言,跨区域扩张过程中,70%以上的商品都需要重新跟新的供应商(省级分销商)谈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