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的消费可能被低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7 11:28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指标已经不能反映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国的消费可能被低估。

  在中国的统计指标里,反映居民消费情况的除了CPI,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也是重要的指标。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5月12日表示,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按此增速,2015年有望超过32万亿元,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将居世界前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9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

  但是,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来看,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似乎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的消费规模。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达4.1%。这一差距在2008年扩大到7.6%,2009年为5.9%。2010年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为186905.3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0.7%,而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速差距达到7.7%。2009年居民消费支出为121129.9亿元,2010年为133290.9亿元,增幅仅为10%。这意味着,中国的居民消费没有在社会消费上完全体现,实际规模可能高于统计数字。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对于消费规模这个数据,在中国可能是被低估了,而且低估程度还不小,只有消费增长率是大致可信的。陈功估计,消费规模上大致上可能有20%的缺失。也就是说,现在总规模已经超过了20万亿,在2014年,甚至2013年就可能达到30万亿。

  陈功认为,目前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衡量消费规模的统计方法不完备是重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从2007年起,国家统计局对该指标进行了改革,对5000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实施国家级联网直报,对13万多家一定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即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由各级地方统计局收集并上报;对140多万家小企业和2700多万个体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按月环比系数推算总体的方法。对不属于或不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中发生的消费品零售活动,比如邮电局售卖的报刊杂志等,则采用重点调查或利用行政记录采取推估算的方法取得零售额数据。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指标已经不能反映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国的消费可能被低估。

  目前商业业态形式多样,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比如在庞大的农村集贸市场,这里面就有几亿人的日常消费活动没有被纳入。而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团体购买的,比如单位购买购物卡作为福利,公款旅游等,居民消费变身企业成本,被统计到了工业领域或行政开支范畴。

  此外,日常现金交易在中国还比较普遍,常规的统计方法很难监测。在三四线城市,可使用信用卡的消费场所并不多,而在大城市里,很多服务行业也倾向于现金交易,比如餐饮业,如果你不要发票,商家一般不会主动给你开。再比如停车费很贵,但不要发票可以优惠。另外,网上购物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渠道,大部分电商和小商铺都支持货到付款,现金交易。

  中国的消费统计指标重点关注的是有形的商品,而对于服务业确是轻描淡写。目前服务业只公布一个年度数据,并没有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如房租、娱乐、餐饮等城市消费都出现统计缺口,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近几年公众对CPI等数据的不断质疑说明,中国的统计部门缺乏公信力。有网友戏言,“统计就是把不准确的数字准确的相加起来,统计局买一些计算器就够了。”但在我们看来,统计部门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准确的统计数据对于决策部门和研究部门研判中国经济形势和调整中国结构至关重要。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指标已经不能反映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国的消费可能被低估。如果不对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进行重大调整,决策部门就会发生“误判”,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