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河南非遗集体突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2:13 来源: 经济视点报

   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同样也很无助。尽管已经采取了大量措施对传承人补助、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市场不容纳,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王磊彬

  郑州市管城区的85岁老人魏义民,是全国唯一掌握“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这门技艺,先后入选郑州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人只剩下了魏义民自己。

  皮影戏是新乡长垣县的地方特色,据67岁的传承人吕心海老人介绍,曾经皮影戏多么受人追捧,而今,皮影道具已被自己搁置了多年,就连节假日也没有拿出来“比划比划”的念头了。

   作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6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承办的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郑州举办。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艺术中心广场举行。来自全省上百种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参演。

  

  生存危机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和全国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同一个问题: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不能兼容?

  中国是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做得远不如外国。

  据了解,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名列第一位。当时进入这个名录的,还有日本的能乐。但是当时我国媒体,只用了很小的篇幅报道。而日本却是用通栏的大标题,把能乐进入联合国的非遗名录当成国家荣誉来报道。

  既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当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走向世界之后,我们应当想办法延续这种稀有的珍贵。

  “中国有几百万种完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种类、花样繁多,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统一标准的难度。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因事而变,因地制宜。”郑州轻工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教授杨远告诉记者。

  

  集体突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仅靠一两个人或者一两个部门的努力根本不行,要号召全民参与,培养全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杨远告诉记者。

  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唯一承担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使命的经济区域。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河南的许多高校里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学生时代就注重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今年5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这表明国际社会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同时,中国正在逐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建设,逐步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

  据了解,河南省拥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372项。这37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5项。河南省18个省辖市已全部建立了市级名录体系,147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名录体系。

  另外,从2008年开始,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河南省组织开展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等评选命名活动。截至目前,河南已命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2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1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30个,并对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路在何方

  河南申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剪纸艺术的公司,在谈到剪纸艺术如何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时候,总经理申长聚话语之中流露着迷茫。

  申长聚告诉记者:“目前,购买这些产品的大部分是外国人,市场非常微小。还有一部分是政府购买,但数量有限。”

  “资金充足也挽救不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事实,这主要是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符了。”杨远如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关键是要创新,要跟上时代发展。”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成礼品,贩卖给外国人,似乎尚存一线生机。

  盘谷砚因砚石产于济源王屋山的天坛峰、盘谷一带而得名。近年来因提倡“无纸化”办公,让本来市场很小的砚台情势急下。传承人张书碧决定改变思路,在他的倡导下,盘谷砚变成了“既是书画家的实用工具,又是传统的工艺品”,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不错,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但是,这种繁荣又能维持多久呢?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日历、茶杯、皮包等一些日用品上面偶尔会看到有皮影、剪纸、木版年画、唐三彩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子,作为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例子,这或许能让政府、传承人以及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感到些许安慰。

  只有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才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方法。除此之外,任何来自外部“越俎代庖”的关照与爱护,都难以达到实质性的结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