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警惕三角债卷土重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06: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企业间形成大量的“三角债”曾对当时的中国经济产生过严重影响。近期,不少企业反映,当前账户上的“应收而未收账款”及“应付而未付账款”额度大幅度上升。在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去年全国7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500多亿元,应付账款超过3000亿元。另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下游需求不足已经导致企业欠款严重。该协会目前统计的企业应收账款已高达2.3万亿元,同比上升17.88%。而有关调查也显示,在建筑、钢铁及纺织这三大行业中,拖欠货款的情况常常超过60天。“三角债”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尽管成因与20年前略有不同,但不少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却仍与过去相似。

  一曰“赖”,有的企业把欠账作为一种“生财之道”,通过各种手段大量逃避债务,形成了“赖账经济”,弄得债权人讨债时低三下四,欠债人反而神气十足,出现了“欠债有理、欠债有利”的反常现象。导致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和商业合同纠纷案件不断增长,金额也越来越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链条,催生出一批“讨债公司”等地下产业,扰乱社会治安。

  二曰“拖”,企业在应对市场疲软时采取的经营手段不当亦加剧了“三角债”现象蔓延。2012年已过半年,面对疲软的市场,有的企业为了确保实现今年经营目标,大玩“财技”,一方面以“公司真没钱”、“财务在审计”、“质量有问题”等种种借口能拖就拖,长期占压供应商资金;另一方面向渠道商压货,以完成其所谓“销售”,渠道方消化不了,只好挂账。

  “赖”也好,“拖”也罢,表面上看债务人得了一时之利,造成的后果却很严重:你欠我账,我没钱只好欠他的。如此循环往复,导致债务相互积欠形成更多“三角债”,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最后对哪一方都没好处。

  尽管我们有着化解“三角债”的成功经验,但对于潜在的“三角债”问题决不能重新走回老路,“开闸放水”吸收库存,这只会令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使问题积压,而要在供给端方面做出改变,控制传统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认识到某些行业回天乏术,不能为了维持现状和地方利益而打破经济规律。

  消灭“三角债”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硬件”,即买卖场所,而是交易规则、契约和信用原则这些“软件”。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处并不到位,一些企业之所以以“赖账”、“拖欠”为荣,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不无关系。

  在“三角债”苗头初露之时,我们要强化企业负责人对于“赖”和“拖”的责任,让“老赖”和“老拖”们付出更高代价,防患于未然。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