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如何促进养老金行业快速稳定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14:33 来源: 上海国资加强统筹,引领年金行业和从业机构良性发展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发展势头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建设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上海应对老龄化挑战、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企业年金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战略目标的重要制度载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层面的统筹至关重要。
长江养老于2008年7月成功建立上海企业年金过渡计划,完成对上海市原有企业年金基金186亿资产和5646家企业、75万个人账户的整体移交;又于2009年末,推出国内首批集合计划—“长江金色系列集合型企业年金计划”,成功实现了247亿元资产和近83万账户的平稳、有序地市场化转换。截止2011年底,整体规模已达到283亿,较移交时增长近百亿。
源自政府多年的积极倡导和政策鼓励,上海市积累了国内规模最大、企业数量最多的补充养老保险。同时,也是历史情况最为复杂、移交难度最大的。但参保单位具有地域集中、熟悉政策、信任政府等特点。因此,依托市政府强有力的统筹引导,长江养老在“先移交、后规范”和“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在由政府管理向过渡计划转变、由过渡计划向市场化转变的两个“转变”过程中克服人力少、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成功实现平稳过渡和健康发展。
4年来的运营证明,企业年金管理服务的集中统筹很重要。自移交以来,长江养老已逐渐创立了具有鲜明年金特征、上海特色、长江特点的企业年金管理服务模式,即集中区域、集中客户、集中服务,以行业和集团为中心,点面结合,平台化、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和维护。通过集中,造就了金色系列集合计划绝对的规模优势,使得占总数90%的中小企业也能够获得与大型企业同等的服务和收益。上海的实践充分证明,企业年金并非“富人俱乐部”,广大中小企业事实上已是企业年金的主体。到2011年末,上海市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超过300亿元,参保企业6000余家,参保职工近百万人。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市场的快速发展。
集中模式还摊薄了营销和营运成本。目前,长江养老在上海地区用最少的人力服务着最多的企业和职工,营销和营运成本远低于行业水平,已形成相对的规模优势和集中优势,在行业内有望率先寻找出既满足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又满足从业机构合理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纵观全国年金市场,2007年、2008年刚一开局,即进入白热化的完全竞争状态,已获批的竞争主体多达40家。行业竞争处于初级阶段,80%的资源投入到前端销售的争夺,一个千万级的企业年金计划往往有多家机构参与竞标,最终仅一家中标,造成营销资源的极大浪费。曾有一家西北地区的企业招标,规模约1000万,某年金受托机构仅后台人员就飞过去七次。试想,此类投入若转移在后端的管理和服务上,将给受益人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目前价格战导致了年金管理机构的经营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的怪圈。虽然监管部门主导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低价竞争得到一定控制,但整个行业仍然在不断探索成熟的盈利的模式。其中,长江养老在统筹和集中的前提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
上海的经验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在社保第二支柱(包括职业年金、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方面应加快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统筹和前端集合,避免在传统保险营销的弊端,减少机构的成本,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开发、系统建设、基金管理和服务上去,真正造福所有的员工及养老金从业者。
同时,我们强烈建议:政府层面统筹考虑个人养老金平台,选择统一的专业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即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前端的管理模式。投资方面选择产品化的后端集合投资产品。个人养老金账户与社保账户、财税系统对接,在运作阶段和领取阶段给予统筹管理和政策支持,从而加快第三支柱建设,鼓励更多的个人积累养老金,缓解社会养老问题。人社部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有4.49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577万人,分别占总量的0.35%、4.54%。据2011年5月上海计生委数据显示,上海市总人口2347万,其中就业人口1047万,大多数没有建立第二支柱。由于企业年金实现民主决策制和普惠制,开展的前提条件较多,所以若政府统筹设计个人养老金,将可以号召和鼓励更多的个人参与具有税优或半强制性的个人养老金累积制度,实现广覆盖、促积累的积极作用,并节约社会资源。
对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预期应回归安全稳健和适度增值
企业年金本质是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由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长江养老2011年10月对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926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接近80%的建立企业年金的目的是为职工提高退休保障和留住人才。
因此,企业年金实际上和基本养老一样是广大职工的“养命钱”,一分一厘都不容出错,安全稳健、适度收益理所应当成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基本准则。
当前,虽然企业年金只是企业薪酬体系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但往往却成为企业撬动其他方面各种资源的杠杆,也会牵动外部多个关联方的关系。有上级领导或上级单位的指示,有保险公司利用既有保险业务的公关,有银行利用信贷关系的施压,还有个人关系的轮番轰炸,不可谓不乱。
我们认为,企业和管理者在设计方案和选择供应商时首要考量的应该是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服务的便捷高效。
首先,企业内部应当成立由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的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充分协商,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达成一致。
其次,企业要排除各种功利关系和价格的影响,选择好年金管理人尤其是受托人,选择好产品和组合。
第三,对收益要有合理的预期。企业年金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时间跨度可能长达几十年,投资收益应追求长期平稳向上,而非片面的看某个时间点的高低。
最后,投资管理人也要坚持“安全稳健、适度收益”的原则,不能把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只看作市场资源和社会形象,而要真正地把年金的投资运作当成经济活动和社会责任,提高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为委托人和收益人保值增值。
解决年金产品单一和收益易波动的问题
国内企业年金属于DC模式。虽然长江养老对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实施领先的大类资产配置、稳健的投资管理、严谨的下行风险控制、提供多种类型组合转换等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置临退休人员的安心避险组合,但仍无法真正回避市场短期波动、行业过度竞争和客户的期许。整个国内年金行业也是如此。借鉴美国401K、香港强积金等成熟的养老金计划的经验,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年金行业应立即开发生命周期产品,作为优先默认组合,这一点在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体系显得更为重要。
生命周期产品可以按照投资者各个生命阶段的风险收益特征,自动调整资产配置比例,降低基金资产的风险,追求和目标持有人生命不同阶段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前提下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
据悉,生命周期基金被美国政府列为养老金“合格默认投资备选”(QualifiedDefaultInvestmentAlternative,QDIA):如果雇员没有选择确定的投资品种,雇主就可以将其养老金投资于生命周期基金中,视同默认。2009年美国401K资产中将近1/3为生命周期类基金,31%的新开账户选择生命周期类基金。香港强积金也从2008年开始大力引入生命周期基金产品,强化低风险默认组合的设计。
当然,鉴于国内资本市场、多层次社保体系发展尚未成熟,投资存在大幅波动的危险,所以我们也建议,对于符合退休领取条件且暂时不急于使用账户资金的受益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暂不做领取,账户资金继续交由现有专业机构投资,最多再延长投资时间20年至30年,投资、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期间也可随时赎回和领取,但税收也有相应增加。
全社会加强企业年金领域的投资者教育
目前,社会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中,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企业年金真正意义上是始于2004年,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据调查,企业经营者知道企业年金的只有40%左右,而真正有所了解的仅占其中30%,有1/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没有这个责任。对于企业年金制度的宣传和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个人对企业年金的认知也还普遍存在不足或误解:有人认为是“富人俱乐部”,有人认为现金更实惠,有人认为只有强制才考虑,有人认为收益低不如自己炒股票,还有的人认为谁的收益高我就选谁,最好像买股票那样随时换等。
其实,我们应正确认识年金,尽早建立,加快积累。上海的企业年金(原补充养老)的建立和积累处于全国前列,但长江养老2010年7月的调研显示,已建立年金的企业中19.62%认为基本养老加企业年金仍远未满足退休的养老保障,65.77%认为仅仅是部分满足了退休的需求,合计占比达到了85.38%。再以某个年金积累较快的企业为例,其现有年金账户预计可分配11.9万/人,参照基本养老发放方式,预计平均每月860元,针对上海2000元退休金的替代率仅有40%。若以退休前工资作为参照系,则替代率更低。
在此,我们号召有条件的企业和职工尽早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特别是年轻人要认识到企业年金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必将获益匪浅。
最后,我们也建议,第三方机构组织如行业监管部门、媒体、教育机构等,应当通过官方平台、媒体广告、教学教材、文学作品等加强普及教育和推广,鼓励社会各界尽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的规划,为自身积累财富,改善晚年生活,为政府减负,缓解老龄化压力,促进社会和谐。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养老金总部徐煜、陆冬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