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信贷僵局:商业银行遇存贷两难局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14:35 来源: 上海国资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刘晓翠

  如信贷僵局持续,将促使商业银行考虑转型

  商业银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存贷两难局面。

  央行发布的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显示,固定资产贷款增加6496亿元,同比少增2091亿元,其中,3月份与基建相关的中长期企业贷款仅为1772亿元,环比、同比都有所下降。另据媒体透露,5月份前两周,4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存款减少2000亿元的前提下,贷款近乎零增长。

  业内普遍认为,实体经济渐入低潮,企业信贷需求日益疲弱。

  2010年—2011年时,企业过度信贷的景况犹在眼前。一年过去,2012年,银行业却面临着放贷难的拐点。

  事实上,早有征兆。

  据《上海国资》获得的一份资料,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2011年第二季度即曾对上海市银行家进行过问卷调查,其时贷款需求便“有所减弱”。该报告称,“2011年贷款需求景气指数回落,当季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贷款需求比上季下降3.9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比上季下降2.6、8.9和3.2个百分点。”

  2012年,这一状况继续恶化。不仅是贷款需求减弱,存款亦随之减少。“这几个月来,存款月末冲高、月初减少的情况比较普遍,部分是商业银行将企业用来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在月末放进存款项目、下月初转出表外,以应付考核;部分是企业应商业银行请求,短期存放几天,月初即提走。”央行人士对《上海国资》介绍说。

  因为存款不稳定,进一步导致了商业银行可用的贷款增量减少。“存贷比是75%,存款减少意味着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减少。”浦发银行相关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即便人民银行已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并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存准下调,只是释放了商业银行原来的存款部分,但并不代表一定能够产生新的存款增量,信贷投放和基础货币政策同样可以对冲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效果,因此,并不能一定改善市场的流动性。”上述人士表示。

  不过,商业银行难以放贷还有另一层原因,即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贷款仍然收紧。

  “我们年初申请的BT项目贷款,银行尚未批复。因为我们的还款方是地方政府,银行很顾忌,需要等待总行的批复。”上海城建集团相关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

  更加上,直接融资比例持续增加,企业通过发行债权、中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融资,贷款“脱媒”现象愈发普及。

  种种原因让商业银行的信贷陷入僵局,长期依靠息差生存的商业银行,顿感经营压力增大。对此,股市已作出反映,银行股估值不断创下历史新低,交通银行、华夏银行股价相继跌破净资产值。

  “存款和贷款唇齿相依,两者是乘数效应,因为存款不增,因此贷款没有增加,而贷款减少又意味着存款加速减少,如此环复,陷入恶性循环。”银行业人士坦言。

  “2011年多数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超过了40%,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今年可能连10%都不会到。可以预见,银行业最好的光景将不再重演。”市场人士悲观地预期。

  存款流失

  今年存款减少,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外汇占款减少。据统计数据,自2011年第四季度后,外汇占款持续下降,今年4月份,外汇占款环比减少605.71亿元;5月份,减少数额预计将达1000亿元。

  外汇占款与商业银行的存款直接相关。其关系是,假设企业出口创汇每年达1000万美元,企业接受款项后,便会到境内商业银行结汇换成人民币,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牌价可能将大约6000余万元人民币换给企业。商业银行拿到1000万美元后,再卖给央行的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交易中心将外汇买下来的过程就相当于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获得的相应人民币即可以当作存款增加。

  “外汇占款增加1元钱,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也相应增加1元;如果外汇占款不增加,则央行不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如外汇减少,央行还需要回收。基础货币的减少则意味着商业银行存款的减少。”央行相关部门人士介绍说。

  外需遇冷让中国外贸企业结汇急剧减少。央行人士认为,这是存款大幅减少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只是表明,没有新增货币投放,存款的增量减少。事实上,商业银行的存量存款亦在不断流失。

  “存量存款中的一部分变成了理财产品;而一部分存款已流出境外。目标无非是追求更高的收益。”多家商业银行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

  据2011年银行年报显示,大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年增长率超过100%。可统计的11家银行发行规模总和超过18万亿元,而2010年全年仅为7.05万亿元。

  这种情况2012年仍在继续。据相关机构统计, 2012年第一季度,市场中理财产品共计7847款,规模约6.8万亿元,同比上升52%。相比去年第四季度,产品期限显著延长,规模加权期限中值从83天延至100天。

  商业银行以较高利率发行理财产品,是否可以形成事实上的贷款增量?“有这种可能,因为理财产品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灵活地处理。但是,商业银行并不敢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因为理财产品通常几个月或者半年就要提取。”银行人士表示。

  据《上海国资》了解,与去年个人购买理财产品不一样的是,今年机构和实体企业成为购买主体,“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投资性收益预期下降,企业只是在销售间隙购买理财产品,不可能稳定地成为银行存款。”上述人士表示。

  更让商业银行担忧的是,存款转移至境外的现象今年更为突出。

  “商业银行存款的大头是机构投资者或企业,他们不会让手中的资金贬值,于是想尽办法脱离低效的银行体系,或是把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例如高利贷等,或是通过各种方式出境。”工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士介绍。

  事实上,帮助机构资金出境,商业银行亦有推波助澜之举。

  “现在商业银行进入全面竞争状态,对客户精细化营销程度越来越高,比如针对高端客户设有私人银行部,帮助客户理财,亦帮助客户资金出境寻找更合适的投资产品。”工行上述人士表示。

  放贷不易

  存款大规模流失,贷款当然好不到哪里去。除商业银行放贷能力受制外,其放贷自主性亦大打折扣。

  今年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的消息是,将着力扩大内需,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作为回应,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审批进度。据发改委官方网站上显示,进入4月份以来,投资审批提速。对此,央行相关人士表示,商业银行放贷难的问题可望得到缓解。

  但据《上海国资》了解,实际情况未必乐观。

  “因为宏观经济不景气,加上2008年商业银行放水投资,其不良贷款率正在上升,银监会对此异常慎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据媒体透露,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贷款5级分类自查工作,自查结果于5月底上报给监管机构。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指标与上年末相比,有所反弹”。银监会在2012年一季度银行业运行报告中透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亿元。而随着宏观经济的继续走弱,顶住不良贷款增加的势头,已日益成为监管层和银行业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

  在这种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要像2008年那样放水政府投资类项目,诸如基础建设,已不大可能。

  事实也是如此。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产项目贷款,依然实行严格管控。

  “只要与政府相关的贷款,地方银行现在都没有放款权力,只能等待总行审批,且审批周期延长。”建设银行相关人士向《上海国资》介绍。

  一方面,是对政府性项目心有余悸;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愿意倾斜的实体经济,却少见贷款需求。

  “因为外需市场不振,企业订单减少,没有生产和扩张的意愿。投资固定资产扩大生产的企业,大幅减少。”浦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

  这与去年企业群起而要资金的情形已大相径庭。

  “去年是贷款最紧缺的时候,资金成本再高也要融资,表明企业还是希望维持生产,力图渡过难关,但今年显然已经不抱希望。他们不再作努力,而是陆续开始清算清盘。”银行业人士表示。

  诸多市场分析人士亦认同这一事实,统计数据的不断下滑,对企业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前瞻性指标制造业经理人指数等即便下滑1—2个百分点,企业就会看到经济没有复苏的趋势,不会再有投资。”

  中小企业如此,大型国企亦大幅减少投资。

  据媒体报道,中石油曾经定下“十二五”期间每年4600亿元的投资计划,去年削减到4000亿元,今年可能进一步缩减。

  事实上,即便大型国企需要长期资金,他们宁可选择发行票据和债权,甚少选择银行贷款。

  锦江国际集团计划今年发行16亿元中期票据,目前已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审核。其早在2009年—2010年就曾两次发行共50亿元票据。这些票据所得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融资多元化让商业银行贷款需求进一步减少。”央行上海总部人士如是表示。

  在此大环境下,票据贴现业务得以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对此情有独钟。

  票据贴现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4月,单月新增票据融资分别为80亿元、1106亿元、1390亿元、2407亿元,票据融资月度增量占境内贷款增量的比重由1月份的1%提高到4月份的36%。可见,票据融资的地位明显提高。

  另据统计,从四大行5月份的信贷数据观察,前24天,信贷投放不到800亿元;而至31日时,新增贷款接近2530亿元,显见2/3的信贷总量投放集中在月末这几天。

  “突然堆积出来的信贷总量,其实大多数是通过票据贴现来实现的。”业内人士并不否认。

  所谓票据贴现业务,即指资金的需求者,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权向银行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收进这些未到期票据,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付给现款,至票据到期时再向发票银行收款。

  票据贴现实际上相当于小额ABS(资产证券化)产品。

  比如企业需要购买上家的产品,其没有资金但有银行信用,于是,去授信的商业银行开具一张6个月到期的承兑汇票,银行开具承兑汇票,意味着银行承担付款责任。企业就可以拿这张汇票去上家购买产品。上家收到银票后,可以申请银行承兑,但因为是6个月期限,商业银行在兑现时,需要收一笔贴现资金。比如100万元的票据,假设目前贴现率为4%,扣除这部分资金后,将余下资金给企业。如果收到票据的上家需要资金购买其供应商产品,还可以通过背书转让至其供应商。即便商业银行在票据贴现后,如票据还没有到期,银行还可将这张票据卖给其他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做再贴现业务。“100万元的票据贴现资金,至少可以滚动放大至300万—400万元。”一家股份制银行资金营运中心相关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

  票据贴现以前较受中小企业欢迎。因为其贷款比较困难,为解决贸易往来中的资金周转,申请银行承兑汇票相对来说比较方便。

  但现在,商业银行青睐它自有一番理由。其一,开具承兑汇票前需要企业存入一定保证金。保证金额由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信用额度确定,有的是50%或更低,有的则高达80%,这一部分保证金商业银行视作存款,可用来放贷;其二,作为开票行来说,票据贴现可视同贷款规模。“总行对分行和支行都是规模管理,支行如果没有达到信贷规模指标。比如今年只完成50%,那么一到信贷形势转好,其信贷规模今后也不一定增加。因此,商业银行会想方设法去完成规模,票据贴现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相关人士介绍。其三,票据贴现业务的中间利润较高。“假设100万贷款,一年贷款利率是6.5%,但做贴现,单笔贴现率是5.5%,看起来比贷款利率低,但考虑到商业银行在票据没有到期之前,可以再贴现,转卖给其他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假定再贴现率是5.3%,相对来说,商业银行一转手就可以获得零点二个百分点的收益。对于投入产出比来说,票据贴现比贷款划算。”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相关人士表示。

  因有上述若干好处,据《上海国资》了解,票据贴现常有注水现象。“银行为增加企业保证金存款,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偏好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此外,商业银行为了掩盖不良资产,对于无力支付到期票据款项的企业,也继续为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用贴现资金归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款。企业也比较偏好票据,在没有真实项目的情况下,依靠票据能够获得短期资金,毕竟比一年期贷款利率要低。何乐不为?”央行相关人士介绍。

  商业银行的生存状态

  艰难的贷款环境,固然暴露了商业银行单一的生存环境,亦让监管之短显露无疑。

  据《上海国资》采访诸多商业银行人士,他们大多表示,监管太过严苛。比如对存贷比的日均考核、对存贷余额的考核、对固定资产贷款的比例要求、对贷款投向的考核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据说,各大商业银行的支行行长每月有多达几十个大类的考核项。

  此外,因目前融资多元化,贷款技术“脱媒”现象越发普遍,商业银行亦想从中分一杯羹,但监管尺度并未对其放松。

  “比如发行一些理财产品,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今年年初监管层马上就对银行的理财产品加以限制,导致券商理财产品大行其道。”一位大型商业银行人士表示。

  “监管机构无非是希望控制风险,但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经营的主动性就很弱。”银行业人士表示。在银行业人士看来,利率市场化纵然再有道理,在监管严苛的环境下,银行创新动力极少,不得已只能依靠息差生存。

  不过,如信贷僵局持续,迫于经营形势的压力,将促使商业银行加速转型。

  “如果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各家银行的经营策略才会体现出差异来。中小银行可能会显示出与大银行不一样的经营重点。”银行业人士表示。届时,中小商业银行可能会变得更关注成长性较强的行业,在定价策略上,商业银行会变得更灵活,可针对不同企业调整定价策略。

  “尽管很多银行不愿意,但这是早晚的事情,大银行网点多,但是小银行更加灵活,利率市场化以后,对谁更有利很难说。”上述人士说。

  3月2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主管的《中国金融》杂志撰文表示,目前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今年将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刚刚开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