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走符合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16:04 来源: 《中国投资》

  文/顾文选

  在今后的城镇化加速进行过程中,这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急需改变。只有第三产业占比大幅度上升,我国城镇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才能增强

  我国人多地广,农民数量大,而且东西部的人口密度、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的这一具体国情出发,走科学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镇化不可忽视农村与农民问题,我国农村居民点多而分散,人均耕地资源却很有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镇化最直接的表现,是转化农民,减少农民。但这种减少和转化,不是人为地改变户籍属性或调整行政区划,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农民转化后的就业与社会保障等问题。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发展非农产业、扩大非农就业为中心的城镇化目标,才可以避免待业、失地农民一哄而起涌入大中城市,形成大面积的城市贫民窟。

  为此,必须规划处理好以下3类农民问题。一是位于各类城市郊区的农民。需要处理好城区扩大、“城中村”改造、农民搬迁与就业、农民土地合理补偿、社会保障等。二是流动打工的农民。需要制订适合不同打工群体的政策法律,引导他们在打工的城镇或其他城镇落户,真正完成由农村到城镇的转移。三是仍留在原乡村的农民。需要通过政府投入、产业引导、科技扶持、教育培训等措施,适时调并“空心村”与“空心户”,促进乡村现代化。离开城乡协调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解决不好农民安居乐业问题,城镇化的基础不可能稳固。

  二、建立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要使大多数人入住城镇,必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多层次紧密配合的城镇体系。当全国人口达到15亿人时,按70%的城镇化比率测算,全国城镇需要容纳10亿多人。为吸纳如此大量的城镇人口,从全国范围看,需要有以下5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彼此配合。一是跨省区的全国性大都市圈,二是省区首府城市群,三是地级区域中心城市,四是县级城市,五是城镇。这样5个层次相互连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能够为全国人口的合理分布、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提供理想载体。

  当前,地级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成为比较突出的热点,这种情况有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为了引导这类城市面向未来、顺利发展,需要依据区位环境和历史条件,给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定向、预测规模,特别要注意保护城郊绿色空间,尽量扩大绿地,留下发展余地,避免一些大城市出现过的“摊大饼”现象。

  我国大陆地区现有各类建制镇接近2万个,容纳2亿多人口,平均规模小,很分散,不利于建设高效的市政公用设施,也不利于发展经济、聚集人口。因而必须突出重点,大力发展重点小城镇,首先集中力量把目前已经入选的5千多个重点镇建设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几亿农民就近移居城镇,为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广阔空间与土地资源,同时缓解大城市的扩容压力。这将成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色之一。

  三、充分发挥城镇群的支撑覆盖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倾斜因素以及经济基础与地理优势等方面的共同作用,较早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三大都市圈为中心,以东北高铁沿线、山东半岛、浙东与福建沿海等城市密集区为羽翼的东部沿海城镇连绵带。紧随其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以长沙为中心的长珠潭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区,也迅速崛起,形成我国中西部核心城镇群。此外,以桂林南宁为中心的广西中部地区、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地区、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以兰州西宁为主轴的黄河上游一线、从武威到嘉峪关的河西走廊、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北疆地区、以库尔勒为中心南疆地区、以拉萨日喀则林芝为主线的雅鲁藏布江西段地区,都已开始快慢不等地发育自己的城镇群体。

  上述城镇群体相毗连,构成了完整覆盖我国大陆的城镇连绵网络。大力推动城镇连绵网络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合力,是顺利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应当看到,现实情况是,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束缚制约,连接沟通大都市圈与城镇密集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在商业政策层面,个别地区甚至分割市场,自成一体,以邻为壑,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这些都人为地增加了城镇发展成本,降低了城镇运行效率,削弱了城镇群体合力。只有从政策倾向与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同时着力加以改善,我国的城镇连绵网络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速城镇化须注重发展第三产业

  近代城市化发展,以产业革命、技术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当前迅速发展的电子网络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正在酝酿新的产业革命。规划城镇发展方向,当然需要密切关注技术创新动向,努力抓住机遇,争站产业高地。但在物质生产力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全球经济发展新阶段,整体发展潜力最大的已经或正在转变为第三产业,特别是以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业,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服务业以及为其服务的研发、交流、培训、中介活动等为中心的高级现代服务业。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在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门类众多的第三产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事实上,在制订城市发展战略时,许多城市都已经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提出了按三、二、一顺序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针。上海、北京、广州等一批大城市,第三产业无论就业人数还是产值结构,都已接近或超过60%。但就多数城市来说,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化仍在迅速发展中,大部分城市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在今后的城镇化加速进行过程中,这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急需改变。只有第三产业占比大幅度上升,我国城镇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才能增强。

  五、现代化城镇建设要注意保持历史文化特色

  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许多城镇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建城史。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城、古镇、古建筑、古街道、古代壁画、雕塑、石刻、石雕、古代园林,寺院塔林乃至古墓群等,无一不折射着当时的哲学思想,凝聚着当时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精华,闪烁着当时人民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它们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构成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各民族的文化、音乐、舞蹈、曲艺、绘画、服饰、饮食、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不仅构成城镇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而且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启迪现代城镇发展。

  在现代化城镇建设中,需要走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要继承珍贵的历史文化传统,对重要的古迹遗存加强保护,对特色的文化要大力发掘,用以创城市品牌,树城市独特形象,使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特色紧密融合起来。这样的城镇,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魅力,自然也就会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作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秘书长、现常务理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