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断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 推进金融业改革向前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3 05:21 来源: 金融时报

   央行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对2011年我国金融体系运行给出了“总体稳健”的判断。自去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接受了“全面体检”,并以优异的成绩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去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成果报告——《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和《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在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充分肯定了我国金融体系近年来在商业化转型、增强财务稳健性、改进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

  今年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再次公布报告,对中国执行金融领域国际标准与准则情况进行了评估。报告认为,中国金融体系较好地遵守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保险核心原则与方法》、《重要支付系统核心原则》和《证券结算系统建议》等金融领域国际标准与准则。

  “回顾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建立完善监管框架,加强监管合作、信息共享、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以及我国金融业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表现出来的良好应对力,是我国金融业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因素和主要依据。”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指出。

  当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完善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我们应肯定成绩,认识不足,稳步前行,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努力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次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认为,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国际国内诸多挑战。

  “这就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应着力于应对这些挑战,继续稳中求进。”有专家表示,当前我国金融业要应对国际国内诸多挑战,必须在发展中坚持几个原则,首先是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留下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不能片面夸大资本的作用,片面追求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过度创新。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和发展程度。《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在谈及下一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问题时也强调,我国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其次,要高度关注并采取有力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央行5月份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谈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再次对“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给予关注。该报告指出,应继续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监测与管理。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既要防止金融风险蔓延,也要防止出现道德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也指出,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完善监管框架,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密切关注具有金融功能的非金融机构风险,全面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健全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就此,专家表示,201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国际资本流动频繁、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可能引发的经济降速及地方融资平台局部性违约等有关风险,应予以高度关注并提前防范。

  “这就需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风险状况,及时处理和应对,做好相关预案准备。要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分析,构建风险防范机制。”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再次,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就此指出,要积极推动市场制度建设,完善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只有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才能更长久地实现中国金融业的健康稳健运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应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不断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